《镜中之镜》
——论粤语诗《有相冇相》的方言诗学与禅宗解构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隐秘而丰沛的暗流。粤语作为汉语族中最古老的方言之一,其入声韵尾与古汉语的血脉相连,使其在诗歌表达上具有独特的音韵优势。树科的《有相冇相》以粤语口语入诗,表面上呈现为对"有"与"无"这对哲学范畴的通俗探讨,实则通过方言特有的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构建了一个层层递进的禅宗式思辨场域。这首诗的独特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方言诗学的开拓,更在于它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实现了对传统禅宗公案的当代转译与解构。
诗歌开篇"睇睇噈有咗/眯埋眼冇?"即展现出粤语诗歌特有的语法弹性。"睇睇"这一叠词运用,既模拟了视觉行为的反复性,又通过粤语特有的动词重叠形式,暗示认知过程的渐进性。与普通话的"看看"相比,"睇睇"在粤语中带有更强烈的尝试性意味,为后续的"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埋下伏笔。而"眯埋眼"这一粤语特有表达,字面意为闭眼,实则暗含"视而不见"的哲学意蕴。诗人通过这两组动作的对比,巧妙地揭示了现象世界的相对性——视觉的开启与闭合直接决定了"有"与"无"的存在状态。这种表达方式令人联想到《楞严经》中"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的着名悖论,但树科通过粤语口语的转化,使这一深奥的佛理获得了生活化的表达。
诗歌第二节"真嘅假嘅啫/你话喺真佢噈真/佢讲喺假你噈假……"进一步深化了这种相对性思考。粤语中的"啫"[ze1]作为语气助词,在此处既弱化了真假对立的绝对性,又暗示了判断的主观随意性。这种通过方言虚词来传递哲学思考的手法,是标准汉语难以企及的表达优势。诗人揭示的认知困境——真实与虚假取决于言说者的立场——与《庄子·齐物论》中"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的论述形成跨时空对话。但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话喺"(说是)、"噈"(就)等口语化表达,将这一哲学命题转化为日常对话场景,实现了抽象思维的具体化呈现。
第三节"谂极嘟谂唔明啩/唔使谂,你冇认真谂/认认真真谂谂乜嘟明咗……"展现了粤语诗歌在思维表达上的独特韵律。"谂"[nam2]在粤语中专指"思考",比普通话的"想"更具思维深度感;"嘟"[dou1]作为副词表示"都",在此处通过重复使用形成思维的律动感。诗人通过"谂"字的四次重复,模拟了思维从困惑到顿悟的过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