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诗性解构与形而上追问》
——树科<有相冇相>的哲学诗学探微
文/诗学观察者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以其独特的语言肌理与地域文化基因,构建出别具一格的审美维度。树科新作《有相冇相》恰如一枚棱镜,在岭南方言的折光中折射出东方哲学的深邃光谱。这首五节短诗以粤语特有的声调韵律为载体,通过"有/冇"这对核心概念的辩证推演,将日常对话的语态升华为关于存在本质的形而上思辨。
从语言考古学角度审视,"有相冇相"四字标题即暗藏玄机。"相"字在粤语中兼具"相貌"与"存在"的双重意涵,与佛教"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的哲学命题形成互文。诗人有意将"有相"与"冇相"(无相)这对佛学概念进行方言转译,使原本玄奥的义理在粤语特有的语音褶皱中重获生机。"睇睇噈有咗/眯埋眼冇?"的起笔,看似寻常的视觉经验描述,实则暗合《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观物方式——当感官介入时现象涌现,当知觉消隐时存在遁形,这种对现象界的怀疑主义态度,恰如胡塞尔现象学"悬置判断"的中文诗学转写。
在诗学结构上,诗人采用"对话体"的复调策略,通过"你话/佢讲"的视角转换,解构了传统认知论中的主客二分。第三节"谂极嘟谂唔明啩/唔使谂,你冇认真谂"的悖论式表达,令人想起禅宗公案"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顿悟传统。这种对理性思维的自觉消解,与海德格尔"计算性思维"的批判形成跨时空呼应。而"认认真真谂谂乜嘟明咗"的句式回环,恰似《道德经》"为学日益,为道日损"的韵律变奏,在方言的节奏中完成对知识论的解构。
诗人对"有/冇"这对范畴的诗性演绎,展现出惊人的哲学穿透力。第四节"有即系冇,冇嘟话有"的辩证表述,既是对《心经》"色即是空"的方言改写,也是对黑格尔"存在与虚无"命题的诗意回应。这种存在论的悬置状态,在末节"有同埋冇,有冇噈梗哈"的方言叹词中达到高潮。"梗哈"作为粤语特有的语气助词,既消解了哲学命题的严肃性,又暗示了终极真理的不可言说性——正如维特根斯坦所言:"对于不可言说之物,必须保持沉默。"
在修辞策略上,诗人大量运用粤语特有的叠字与拟声词,使抽象思辨获得具象的质感。"睇睇"的视觉重复,"谂谂"的思维绵延,"噈?"等语气助词的穿插,构建出独特的声韵场域。这种方言诗学的实验,既是对普通话诗歌美学的突围,也是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