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狂欢与解构》
——论树科《唱首鸡歌畀佢听》中的语言诗学与地方性抵抗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对普通话诗歌美学的有力补充与挑战。树科的《唱首鸡歌畀佢听》正是这样一首具有典型意义的粤语诗作,它通过"鸡"这一意象的多重演绎,展开了一场方言的狂欢与文化的解构。这首诗表面上戏谑轻松,实则暗含深刻的文化政治意涵——它既是对粤语这一方言系统的诗性开掘,也是对标准化语言霸权的巧妙抵抗。当我们深入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策略、意象系统和结构张力时,会发现它实际上构建了一套完整的"地方性诗学",为当代诗歌的多元发展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样本。
一、方言的诗学:语音的物质性与文本的狂欢
树科这首诗首先引人注目的,是其对粤语语音系统的充分运用与展示。"捞鸡"(意为"赚钱")、"噈"(意为"就")、"乸"(意为"母的")等词汇的选择,不仅构建了独特的语义场,更重要的是凸显了粤语特有的音韵系统。这些词汇在普通话中要么没有对应词汇,要么语音质感完全不同。诗人刻意选择这些具有高度方言特性的词汇,实际上是在进行一场语言的"物质性"展示——让语音本身成为诗歌表现的主体。巴赫金在分析拉伯雷的创作时提出的"狂欢化"理论,恰好可以用来解释这首诗的语言策略。诗中"鸡啊鸡"、"鸡哈鸡"的重复与变奏,以及"鸡"字在每一行中的高频出现,形成了一种语言的狂欢节氛围,在这种氛围中,标准语言的规范被暂时悬置,方言获得了充分的表达自由。
从诗歌形式来看,这首诗采用了看似松散实则精妙的音乐性结构。每一行都以"鸡"或与鸡相关的词汇作为节奏支点,通过粤语特有的九声调值形成内在韵律。例如"鸡啊鸡"(gaa1 aa1 gaa1)与"鸡哈鸡"(gaa1 haa1 gaa1)的重复与变化,在粤语诵读中会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这种效果是普通话翻译无法完全传达的。诗人对粤语语音潜能的挖掘,让人想起美国诗人卡明斯(E. E. Cummings)对英语的视觉与听觉实验,但树科的实验更植根于特定的方言传统与文化记忆。这种对方言语音物质性的坚持,本身就是一种诗学立场的选择——它拒绝被标准语完全同化,坚持差异的权利。
更进一步看,这首诗的方言运用还具有深层的文化政治意涵。粤语作为一种具有悠久文学传统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