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虚实辩证中的主体性重构》(第1页)

《虚实辩证中的主体性重构》

——论树科粤语诗《真嘅同假嘅》的认知诗学

文/诗学观察者

在珠江三角洲的方言褶皱里,粤语诗歌始终保持着独特的认知密码。诗人树科于2025年创作的《真嘅同假嘅》,以其极简的镜像结构与深邃的哲学追问,在岭南诗坛投下枚语言的重磅炸弹。这首仅十二行的短诗,以粤语特有的虚实交错为认知棱镜,折射出当代生存境遇中主体存在的多重悖论。

一、镜像迷宫的认知拓扑

诗歌开篇即以视觉关系的倒错构建认知迷宫:"你睇到嘅我,喺我/又唔系我",这种主客体的视觉辩证法令人想起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但不同于拉康强调的想象界误认,诗中"睇"与"系"的辩证更贴近《庄子·齐物论》"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的认知困境。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判断系词"系"与存在动词"喺"的语义纠缠,在语言学层面解构了传统的主客体分野。

这种认知拓扑在第三节达到高潮:"真?,假嘅你/假?,真嘅我……"。粤语语气词"?"的反复使用,使判断句式呈现出悬浮状态。正如德里达在《论文字学》中所言,能指与所指的滑动在此表现为"真/假"这对传统二元对立的自我消解。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语法弹性,在"嘅"字结构的多重嵌套中,构建起主体认知的莫比乌斯环。

二、物质解构的认知诗学

诗歌中段突然引入科学话语:"镜像。我嘅构成/你嘅原子,分子,离子……",这种认知维度的跳转暗合海德格尔的技术追问。当诗人用"原子、分子、离子"解构传统抒情主体时,实际上是在量子力学的认知框架下重构存在本质。这种书写策略与北岛《生活》中"网"的隐喻形成对话,但更凸显后人类时代的认知特征。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构成"(hang4 cing4)特有的发音质感,使科学术语获得了诗性重量。诗人将量子物理的波粒二象性投射到情感领域,正如薛定谔猫的生死叠加,诗中"形状,颜色,气质……"都处于确定与不确定的叠加态。这种认知诗学既延续了也斯《形象香港》中的都市解构传统,又注入了赛博时代的认知焦虑。

三、方言诗学的认知突围

作为粤语诗歌的典型文本,《真嘅同假嘅》在语音层面暗藏玄机。重复出现的鼻音韵尾"ng"(喺、镜、形)构成认知迷宫的音韵回廊,而齿龈擦音"s"(系、假、子)则编织出怀疑主义的听觉网络。这种音义同构的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