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红绿绿嘅世界》(粤语诗)
文/树科
空有黑洞,虚冇白洞
仲有虫洞蓝洞灰洞猫耳洞
洞洞鹊桥,洞洞宇宙……
有叶有花,唔定有果
有花有果,唔见咗叶
冇话赤子嘅心,一树火火……
江湖嘅浪啊,有大有细
听唔见嘅,跌咗落嚟
跌咗落嚟嘅……
《树科诗笺》2025.3.25.粤北韶城沙湖畔
《虚实之境与生命之思》
—— 论树科《红红绿绿嘅世界》的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创作领域,粤语诗以其独特的方言韵味与地域文化特质,构建出别具一格的语言景观。树科的《红红绿绿嘅世界》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这首诗以粤语为载体,通过奇幻诡谲的意象组合与充满思辨色彩的语言表达,将读者引入一个虚实交织、充满哲学意味的世界。诗歌中蕴含的深邃思考,不仅折射出诗人对世界的独特认知,更展现出诗歌艺术在解构与重构现实中的无限可能。
一、语言的异域性:粤语方言的诗学张力
粤语作为汉语方言中的重要一支,具有独特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在《红红绿绿嘅世界》中,树科大胆运用粤语方言词汇,如 “仲有”“唔定”“唔见咗” 等,这些词汇不仅赋予诗歌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更在语言层面打破了传统诗歌的语言规范,形成了独特的语言张力。
从诗学理论角度来看,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 “陌生化” 理论,强调通过打破人们对常规语言的认知习惯,使对象变得陌生,从而延长感知的过程,增强审美效果。粤语方言在诗歌中的运用,对于非粤语地区的读者而言,便是一种 “陌生化” 的语言体验。例如,“空有黑洞,虚冇白洞” 中的 “冇” 字,相较于普通话中的 “没有”,在发音和字形上都具有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使诗歌语言产生了一种新奇感,吸引读者去深入探究诗歌的内涵。
此外,粤语方言的使用还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粤语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方言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在诗歌中运用粤语方言,实际上是诗人对地域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创新。正如艾略特在《传统与个人才能》中所说:“诗人若不具备历史意识,便不可能有什么价值,我们无法想象他有什么价值。” 树科通过粤语方言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