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船,将继续它的征程,驶向未知更广阔的深蓝。
然而,历史的进程从未一帆风顺,帝国的融合之路更是布满了荆棘与暗礁。光武帝在爪哇的视察,看到了官面上的井然有序和欣欣向荣,但深植于社会肌理之中的隔阂与矛盾,却非一次御驾亲临所能彻底洞察和化解。
光阴荏苒,自光武帝南巡至今,已过去二十余载。爪哇承宣布政使司在李东及后续继任者的治理下,经济确实取得了长足发展。巴达维亚港桅杆如林,商船云集,已成为连接东西方世界不可或缺的超级枢纽。广袤的内陆种植园里,甘蔗、咖啡、香料、橡胶等经济作物一望无际,为帝国和商人带来了巨额财富。连接主要城镇的道路得以修缮,新的工厂、作坊在城镇边缘建立起来。从表面上看,这是一片繁荣兴旺的热土。
但这繁荣的背后,是严密的等级制度和资源分配的不公。为了确保统治、加速“汉化”,朝廷正式将爪哇群岛的原住民(包括爪哇族、巽他族、马都拉族等)划定为“俸明人”,其法律地位低于“大明子民”(即汉人,包括早期移民和后来者)。“俸明人”一词,虽带有“领取大明俸禄”的字面意思,暗示其已被纳入帝国体系,实则标志着二等公民的身份。他们在赋税、徭役上承担更重的份额,在土地分配、科举入仕、法律诉讼等方面面临诸多限制和歧视。虽然官府也推行“教化”,开设学堂,但文化上的隔阂与政治经济上的不平等交织在一起,在许多原住民心中埋下了屈辱和怨恨的种子。这种情绪在日常琐事中悄然累积,只待一个火星将其引爆。
且说在爪哇省的首府巴达维亚(此时或许已更名,但民间仍习惯旧称),有一原住民青年,名叫阿尔贾·桑波(Arja Sambo)。他家境贫寒,父母在城郊的甘蔗种植园做雇工,辛苦一年仅得温饱。阿尔贾不愿重复父辈的命运,便跑到城里谋生,因身强力壮,又无特殊技能,最终只能靠拉黄包车(一种从中国传入的人力车)勉强糊口。他每日穿梭于巴达维亚的大街小巷,看尽了城市的繁华,也尝尽了世间的冷眼。那些乘坐他车的汉人商贾、官吏,时常对他呼来喝去,赏钱也时常克扣,阿尔贾虽心中不忿,但为了生计,也只能忍气吞声。
这一日,天气格外闷热。阿尔贾拉了几个长途客人,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他瞧见市中心一家气派的华人酒楼——“望海楼”门口有一小片树荫,便习惯性地将车拉到那儿,想歇歇脚,喝口水。望海楼雕梁画栋,宾客盈门,进出皆是衣着光鲜的汉人富商和官员,阿尔贾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