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义珍把那份刚签好的合作备忘录往桌上一搁,钢笔还没盖帽,门口就闪进个戴鸭舌帽的男人,手里拎着个牛皮纸袋。
直奔办公桌,把袋子往丁义珍面前一放,说了句:“高总让我送来的,他说,您要是没空,他亲自来。”
丁义珍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挂钟,十一点二十三。他没接话,只把纸袋打开,抽出一张手写便条。
字迹潦草,但有力:“厂子可以建,但要丁县长亲口说清楚三件事:谁出地、谁管销、亏了算谁?”
他把便条翻了个面,背面还有一行小字:“王大陆说,得签合同,不能靠一张嘴。”
丁义珍笑了,把便条折好塞进抽屉,顺手拨了财政局、国土局、农业局三个电话:“下午两点,小会议室,不许迟到。”
两点整,三个人全到了。财政局长刚坐下就问:“是不是又要搞兜底?上回冷链项目,财政背了八百万,现在账还没平。”
“这次不一样。”丁义珍把便条推过去,“他们要三件事,咱们给三样东西:地、销路、风险补偿。地由县里出,销路由我来协调,前三年万一亏损,财政设专项金补一半,上限五百万。”
国土局长皱眉:“城南工业园那块地,还有两户没搬。”
“先不管他们。”丁义珍翻开笔记本,“今天定的是合作框架,不是征地流程。你们先拟个草案,标题就叫《红薯粉厂政企合作框架》,明天上午十点前放我桌上。重点写清三条:一是土地供给方式,二是收益分配机制,三是退出条款。别整虚的,要能直接拿去盖章的。”
散会后,农业局长留了下来说:“李家沟那边,前两天我去过,村民问得最多的是——‘种了卖给谁?价格能保吗?’”
“那就让他们亲眼看看。”丁义珍站起身,“明天一早,咱去李家沟开个院坝会,合同带着,定金也带着。”
第二天清晨六点,县农业局的车就开进了李家沟。村部前的空地上,几张长条桌拼成临时会场,村民陆陆续续围过来。
丁义珍没坐主位,直接站上条凳,把合同复印件举起来:“青山集团签的保底收购价,一块八一公斤,亩产不够三千斤的,按三千斤算。今天报名的前十户,每户先拿五千定金,农技站派专人蹲点指导。”
底下有人嘀咕:“上回说种药材,最后没人收,烂在地里。”
丁义珍点点头:“我知道。所以这次,我请了个‘活证据’。”
他一招手,老张从人群后头走出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