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世界的一角(第1页)

“弦子,这次回来就不走了吧?”

“嗯,不走了,我工作分配了,就在故宫博物馆上班。”

“那感情好,离家近,腿着也才多半个钟头的路。”

可不就是离家近么。

如果不是因为离家远,何雨弦也不会回家住。

考古重实践,从大三后半年开始,何雨弦班级的几个同学便跟着导师走南闯北一路颠儿。

国家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处都在开荒大搞基建。

而开荒最有效,也是最直接的法子,便是——炸!

炸!炸!炸!炸!炸!

遇山炸山,遇石炸石。

总之没有什么是一根雷管儿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两根。

炸啊炸的,无数深埋山涧或者地底的古墓陵园,便以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式重现人间。

苏教授等一众考古名宿,十年如一日的不遗余力培养,如今华国考古界人才济济。

巅峰时刻号称有三千之众。

三千人听上去很多,但架不住华国地大物博呀。

平摊到各地,连个浪花都激不起来。

北大考古专业挂名教授有十七人,比应届学生还多。

但大都身兼数职,教学只是他们的副业,主业还是在田野之间。

而何雨弦等人,经过两年半的理论学习后,由孙学武教授带队,奔赴考古前线。

有道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实践才能学到真东西。

直到真正投身到考古这个行业中,何雨弦才发现,这里面的门道大了去了。

跟他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什么“寻龙分金看盘山”、“一重缠山一重关”,这些考古小窍门,没有,都没有。

有的只是最基础,最科学的考古方式。

挖!

一点一点的挖,一层一层的挖。

一开始还好一些,毕竟他们都还只是个考古界新兵蛋子。

考古是个精细活儿,考虑到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孙教授只敢带他们去一些小型墓地进行发掘科研。

怕的就是学员大手大脚下,一个不注意酿成千古大错。

要知道,时光可不能倒流。

这时候还好一些,考古工具就是老乡家里现成的铁锹,锄头什么的,

65年开春,冀省满城凌山进行国防施工时,意外炸出来一座超大型地下陵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