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熊洪在跟这些部落交换之初,就规定了一些交易的规则。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以粟籽来衡量各种物品的价值,甚至到现在,已经用粟米来衡量劳动力的“价值”了。
而粟米自然也就成为,部落相互之间进行物资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并用到现在。
当然粟籽优点明显,比如容易分割方便携带、本身就具备使用价值、也可以储存起来等到后面购买,还被各个部落接受。这就是货币的三个职能:交换媒介、计价单位、价值储藏手段。
比如用粟米来衡量劳动价值和物品价格很是方便,小规模的交换携带起来也不影响,而且本身还是食物,普遍被所有部落的族人接受。
但缺点也很明显。
第一点,粟籽时间长了或者受潮,就很容易发芽或者发霉,这时候就不能吃了,也就失去了交换的价值。
第二点,粟籽在大宗物资交换的时候,会比较麻烦。
比如从白河诸部换回来一千斤锡矿石,需要五百斤粟籽。
这些粟籽要经过搬运、称重、检查、装载后,双方一致认可才能算交换完成。如果交换完成后,白河诸部又要从熊部落交换一百斤的咸鱼干,那还得再重复一遍这个过程……
如果两个部落交换的物资多,交易频繁,那……
想一想就觉得可怕,而这种可怕的事情,白骨洞营地负责交易的族人深有体会,年纪轻轻就开始掉头发了。
第三点,粟籽的价值会有波动。
比如晴朗干燥的秋冬季节,和春夏季节相比,“一斤”粟籽的重量就会相差一点,冬季一斤,夏季空气潮湿一些,每一斤多个半两的;虽然一斤不多,那一百斤呢?一千斤呢?所以在交换物资的时候,还要考虑这些因素。
第四点,就是粟籽会越来越多,它的稀缺性就越来越不重要。
以它作为“锚定物”充当衡量物品价值的标准,可能会影响其他物品的实际价值。
比如现在粟籽稀缺,用一百斤就能换一头小羊,但今年粟籽大丰收,部落一下收了二三十万斤,这时候再用一百斤来换,恐怕就换不到一头羊了。
所以,在私有化推行的同时,选择一个物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用来锚定物品的价值,就非常重要。
部落现在已经有出现用贝壳来代替粟籽的交易方式了,但熟知历史的熊洪,当然知道贝壳也不是现阶段最好的货币方式。
因为水鱼这个不要脸的,为了讨好熊丫丫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