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多做工作,鼓励大家出差,工资不是问题,可以带上一家人,不用担心两地分居。房子,上学也不用担心,匠作司解决。”
秦干听着直点头,苏烨道:“大师傅都怎么说。”
秦干连忙说道:“大师傅都是您一手带起来的,既然您都发话了,谁敢不从?”
“那就好,这件事你要办好,懂吗?”
“大人放心,我一定谨慎小心,绝对不引人瞩目。”
“等到了年底,预计可以将百分之六十的大师傅转移到新的研究所。”
而苏烨做的就是在泉州等地以开设新基地的名义,将应天的科研人才先行转移到外部的分基地,然后再分批次的转移出去。
其实苏烨根本不怕日后大明本土会和自己的科技技术展开竞争,一来,苏烨带走的将会是大明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核心科研人才,而来有不少技术都是正在试验的二代技术。
二来,苏烨太了解华夏根深蒂固的保守派了。
如果苏烨真的不在大明主持全局,甚至不会等到朱元璋死后,基础教育和工科教育就会被卷土重来的守旧派打压。
就像是在非洲,在东南亚很多国家,经历过殖民后,殖民者留下来的许多的工厂、机器、技术、基础设施,他们甚至连学习都做不到。
甚至是殖民者走的时候铁路是什么样,他们就是原模原样的用几十年不带管的。
穷有穷的道理,苏烨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双方不撕破脸,大明还是好大明。
时间就像是飞驰的火车,转瞬即逝。
秋叶落了又落,空中的风亦是有些刺骨了,冬天的第一场雪降临。
等到了周末,孩子们回到家,扑腾扑腾的跑到后院,像是看宝贝一样围着刚出生的小东西。
如果说有什么值得苏烨庆幸的,那就是家里的女人们平安生育,孩子们健康长大,这在古代算是一个奇迹了。
就是皇帝都有一堆夭折的子嗣,朱元璋都羡慕这家里的小东西一个个白白胖胖,生龙活虎的,他却是怎么也养不出来这个效果。
为此,朱元璋还真的像苏烨取经来着,是不是有什么不传之秘,苏烨都无语了。
“爹,小宝宝有名字吗?”
“嗯,现在还没有,不过你们可以给他起一个小名。”
“大黄?”
“猫猫!”
“你们几个都别捣乱了,出去,没看见姨娘还在休息吗?回去写作业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