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四章 朱标惊愕,苏烨不可貌相(第1页)

说起这些,苏烨可谓是张口便来:

“我大明西至乌斯藏都司列城,北至努尔干都司......”

见苏烨振振有词,说话流利顺畅,倒是给众人看傻眼了。

不是,苏烨真知道这个啊?

帝国的疆域广袤无垠,帝国的边疆从来都是不毛之地,除了无休止的战事什么都没有,在那当官跟发配、流放没什么区别。

别说这些整日泡在翰林院的老儒生们了,就是朱标自己这个储君怕是都记不清自家地盘到哪里了。

苏烨不仅随口将自己的问题自己解答,而且还将这些地方的风土人情、军事重镇、主要敌人娓娓道来。

朱标越听越入迷,看着是苏烨是真没想到此人表面孟浪却是心有沟壑。

“几位师傅,今日我便听听永宁侯侍讲,你们先下去吧。”

听到兴处,朱标竟然抬手打发走了几个老儒生。

几个老头互相看了看,只觉得脸臊的慌,居然被苏烨一个毛头小子问住了。他们还没到最擅长的诗书礼易呢,朱标居然赶他们走!

无奈,几人只能悻悻离开。

小太监搬来黑板,朱标就像是个求知若渴的学生坐了下来。

“永宁侯,你说这些或许有用,可是治国之道并不只在于用兵。”

朱标提问道。

苏烨点了点头说道:

“太子殿下此言大善,治国之道,在乎猛宽得中。亦可这样认为,军事和民生,殿下若求两者,无非。”

苏烨在黑板上写上‘钱’接着道: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打仗,赈灾,济民,一个国家没有钱那便是冢中枯骨,无力回天。”

“大明现状太子最为清楚,此时虽不缺钱粮,可您想过吗,人口是要发展的,土地却是固定,尤其是大明宗室恐怕要不了百年就会数十倍的增长,这些问题怎么解决?”

朱标抬手不解道:

“孤知道,父皇应允商行之事便是为了解决宗室用度,可是你说的这些问题不会太久远了吗?”

苏烨微微一笑来回踱步道:

“殿下可知,自古以来王朝兴衰为何?”

“愿为其详。”

“一点,简单来说无非便是土地即利益的重新分配集中再崩溃,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家的土地往往会回到富人手中,周而复始以至民不聊生。”

这,朱标听着苏烨新奇的观点顿时有种醍醐灌顶的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