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 秋寒格热
第十七章 五月仲秋·寒露通格
回目:
楔子·黄蘖秋肃
(鹧鸪天)
露冷寒生雁字斜,
上焦火炽下焦洼。
黄连泻热清金郁,
吴萸振阳散浊邪。
辛开苦,气交加,
生姜调鼎煮云霞。
要知阴阳相济理,
且看炉中透紫霞。
第一节 寒露至·上热下寒阴阳格
戊巳年九月初五日,寒露交节之时,黄连岭的“脾胃台”突然裂为两半:左半台冒赤焰,刻着“嘈杂”“吞酸”;右半台结寒冰,刻着“便溏”“肢冷”。黄连仙子望着台上的“中土鼎”,鼎中代表胃气的黄土竟与心火的赤焰、肾寒的白水相互格拒,形成“火不暖土,水反侮火”之象。
守台仙童阿萸捧着《格致余论》跑来,书页上“寒露者,阴盛阳衰,上热下寒”几字被霜气冻得脆裂。“仙子快看!”他指着药田,只见吴茱萸的果实竟半边焦黑、半边青瘪,焦黑处渗出酸液,青瘪处结着白霜;生姜的根茎拱出地面,表面布满如冰裂纹般的“寒凝”——正是“肝胃不和,上热下寒”的征兆。
时至“菊有黄华”之候,菊花却半边金黄、半边灰白,金黄处刻着“肝火”,灰白处刻着“脾寒”。黄连仙子腕间的“苦火铃”发出冰炭相击的“锵”声,铃身刻着的“脾胃升降”四字竟裂为“升”“降”两半,分别飘向寒热两极——此乃阴阳格拒的危急之象。
“速召吴茱萸仙子、生姜仙子,”她取出“左金丸”雏形,以黄连、吴茱萸、生姜为基,“主气阳明燥金,客气太阴湿土,金土相搏则气逆,需以‘辛开苦降,寒热并用’之法,破阴阳格拒。”
第二节 吴萸烈·辛温振阳散肝寒
少顷,两位仙子踏霜而至:吴茱萸仙子身着赭黄袍,袍角绣着“温中散寒”的古篆,手持“震阳鞭”,鞭梢缠绕着辛烈的阳气;生姜仙子身披姜黄色氅衣,氅下露出的根茎纹理竟能融化冰霜,正是“温中散寒”的灵物。
“黄连妹妹,”吴茱萸仙子挥动震阳鞭,寒霜中竟浮现出肝经的暗绿色轮廓,“此萸辛热,能入肝经(木),散肝寒,降逆气,最宜肝寒犯胃之证。”生姜仙子则取出“温中釜”,釜中燃烧的竟是陈年姜炭,“生姜辛温,入脾胃经(土),温中散寒,和胃止呕,与吴茱萸相伍,正是‘木火生土’。”
黄连仙子将三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