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补气固元阳 黄芪升阳托阴霾(第1页)

第二十卷 冬气闭藏

第二十章 八月季冬·大雪补虚

回目:

楔子·黄蘖冬固

(鹧鸪天)

大雪纷飞闭玉门,

气虚阳弱怯寒温。

黄连泻火防虚热,

参芪扶阳暖命门。

培土德,固金根,

甘温除热妙通神。

要知寒极生阳理,

且看炉中火焰存。

第一节 大雪至·气虚阳弱阴霾盛

戊巳年十一月初五日,大雪交节之时,黄连岭的“中土台”突然沉降,台中央涌出的不是土气,而是浑浊的雾气,雾气中竟裹着“气虚阳弱”四字。黄连仙子望着台上的“社稷鼎”,鼎中代表脾胃阳气的黄土竟呈灰白色,鼎壁凝结着水珠,珠中刻着“倦怠乏力”“便溏畏寒”——此乃“脾胃气虚,清阳不升”之兆。

守台仙童阿参捧着《虚劳论》跑来,书页上“大雪者,阴盛阳衰,气虚尤甚”几字被雾气洇透。“仙子快看!”他指着药田,只见人参的芦头竟低垂入水,须根腐烂如泥;黄芪的茎叶提前枯萎,叶面上刻着“中气下陷”符号;黄连的根茎缠绕着霉斑,根际渗出的汁液遇雾即凝成“虚火”——正是“气虚生寒,寒郁化热”的征兆。

时至“鹖旦不鸣”之候,寒号鸟竟缩成冰团,口中呼出的白气凝成“阳虚”二字。黄连仙子腕间的“苦火铃”发出微弱的“叮”声,铃身刻着的“脾主升清”四字竟覆上薄霜——此乃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危急之象。

“速召人参仙子、黄芪仙子,”她取出“补中益气汤”雏形,以黄连、人参、黄芪为基,“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太阴湿土,水土相得则气陷,需以‘补气升阳,清热和中’之法,佐以苦泄。”

第二节 人参雄·甘温补气固中焦

少顷,两位仙子踏雾而至:人参仙子身披黄袍,腰佩“补气囊”,囊上绣着“大补元气”的篆文,行走间带起蒸腾的土气;黄芪仙子身着青衣,手持“升阳旗”,旗面绘着“补气升阳”的云纹,旗角流苏竟能自动舒展蜷缩的药草。

“黄连妹妹,”人参仙子轻拍补气囊,雾气中竟浮现出脾胃经的土黄色轮廓,“此参甘温,能入脾经(土),大补元气,补脾益肺,最宜气虚下陷之证。”黄芪仙子则取出“固表散”,粉末遇雾即化作金色锁链,“黄芪甘微温,入肺经(金),补气升阳,固表止汗,与人参相伍,正是‘土生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