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天宝·小暑卷:》
节气楔子
“小暑六月节,温风至,蟋蟀居壁,鹰始挚。此时暑湿交蒸,如釜中酿糜,津液凝而为痰,上蒙清窍则神昏,下阻三焦则痞满,治当清热涤痰,开窍化浊,忌滋腻滞气。”
——《温病条辨·暑病》
第一章 暑湿酿痰·清窍蒙蔽的病机探微
一、梅雨季的黏腻:痰从何来?
小暑前五日,江南连降暴雨,医馆檐下的蛛网挂满水珠,如缀满水晶。岐黄蹲在药圃边,见白术叶片上凝着一层白膜,用指尖一抹,竟呈黏液状——这是湿热熏蒸下,植物自我防御的多糖类物质,恰如人体湿热酿痰的微观映射。
“阿远,你闻这空气,”岐黄起身轻嗅,“潮得能拧出水来,人在其中,如泡酸浆。”他翻开《丹溪心法》,指节敲在“痰因湿而生”五字上,“暑为阳邪,湿为阴邪,暑湿相搏,如油入面,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归正化,反成痰浊。”
阿远望着药圃中积水的洼地,水面漂着腐叶,正泛着青白色泡沫,恍悟:“这不就像人体内的痰湿?停滞不化,久则生浊。”岐黄点头:“痰浊随气升降,无处不到:上犯清窍则头痛、神昏;中阻脾胃则痞满、呕吐;下注三焦则水肿、淋浊。”
忽闻街角传来争吵声,见一老汉揪着茶摊老板理论,言语混乱,词不达意,口角流涎,舌红苔白腻如水滑,脉濡滑——此乃暑湿酿痰,蒙蔽心包之象。
二、医理玄机:痰浊的“三焦地图”
申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菖蒲香,岐黄正在调配温胆汤。他取法半夏、竹茹、枳实、陈皮、茯苓、甘草,逐一讲解:“半夏燥脾湿,竹茹清胆热,二药相伍,治中焦痰热;枳实破气,陈皮化痰,气行则痰消;茯苓渗湿,甘草和中,防燥伤阴。”
阿远见方中加了石菖蒲、郁金,疑惑道:“这不是菖蒲郁金汤的配伍?”岐黄捻动菖蒲根茎:“小暑痰浊,多兼热象,且易上蒙清窍。石菖蒲芳香开窍,郁金活血解郁,二药合用,如舟楫引药入脑,正合‘治痰先治气,治上先治下’之理。”
他取出《灵枢·百病始生》竹简,指读“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句:“今人多谓痰浊属阴,却不知暑湿之痰,性如稠浊热浆,黏滞难化。去年治一商人,夏日贪凉饮冷,致胸脘痞闷,苔黄腻如霉斑,用礞石滚痰丸峻下,竟泻出黄绿黏痰半盆,此乃‘热痰’实证。”
第二章 痰蒙急症·从神昏到痞满的辨证论治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