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天宝·小雪卷:》
节气楔子
“小雪十月中,虹藏不见,天气上升,地气下降,闭塞而成冬。此时雪盛阳伏,寒凝气滞,津液凝而为痰,血行滞而为瘀,痰瘀互结于肺络、心脉、筋骨,发为寒痰咳喘、胸痹心痛、骨痹挛痛,治当温阳化饮,活血通络,忌凉润凝涩。”
——《诸病源候论·痰饮候》
第一章 雪盛阳伏·痰瘀互结的病机探微
一、冰封河川:寒痰血瘀的自然隐喻
小雪前三日,卯时初刻,岐黄医馆前的河流冰封如镜,冰面下隐约可见枯枝败叶瘀积,恰似寒痰与瘀血在体内胶结之象。岐黄以铁锤轻敲冰层,见裂纹如蛛网蔓延,触之寒彻骨髓,喟叹:“《灵枢·经脉》云‘寒者,泣而不行’,小雪阳气伏藏,寒邪凝滞,痰瘀如冰裹泥,难解难分。”
阿远望着药圃中冻裂的川芎,根茎断面呈紫黑色,恍悟:“川芎活血行气,却在小雪前瘀结,恰似血瘀者遇寒更甚。”岐黄点头:“寒主收引,痰瘀互结,一则阻塞气道,发为咳喘;二则痹阻心脉,发为胸痹;三则凝滞筋骨,发为痛痹。此乃‘寒痰血瘀,三位一体’之病机。”
忽闻巷尾传来急促的喘息声,见一老汉扶着树干剧烈咳嗽,痰声漉漉,伴胸痛如刺、手足厥冷,舌紫暗苔白腻,脉沉涩——此为寒痰阻肺,瘀血痹心之象。
二、医理玄机:痰瘀的「寒凝互根」
辰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桂枝的辛香,岐黄正在调配小青龙汤合血府逐瘀汤。他取麻黄、桂枝、干姜、细辛、桃仁、红花、丹参,逐一讲解:“麻黄、桂枝宣肺散寒,干姜、细辛温化寒痰,此治其标;桃仁、红花、丹参活血化瘀,治其本。痰瘀同源,需同治。”
阿远见方中加了附子、肉桂,疑惑道:“为何用温阳药?”岐黄捻动附子:“小雪寒盛,非温阳不能化寒痰,非通脉不能活瘀血。附子、肉桂补命门之火,助麻黄、桂枝通行十二经,此乃‘火能化冰,阳能通脉’之理。”
他取出《丹溪心法》竹简,指读“痰瘀”篇:“朱丹溪云‘痰挟瘀血,遂成窠囊’,小雪之痰瘀,如冰下浊水,需温阳化气以清其源,活血通络以通其流,如《伤寒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与‘瘀血者,宜活血通之’并施。”
第二章 痰瘀急症·从咳喘到胸痹的辨证论治
一、老汉胸痹:冰河边的寒痰血瘀
辰时正,老汉被抬入医馆,喘息咳唾,胸背痛彻,痛处固定,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