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天宝·惊蛰卷:》
节气楔子
“惊蛰二月节,桃始华,仓庚鸣,鹰化为鸠。此时阳气震发,雷动于下,风木升发太过则肝风内动,湿土蕴热则虫积始振,发为痉厥、腹痛、风疹,治当平肝熄风,驱虫消积,忌辛温升散。”
——《黄帝内经·五常政大论》《诸病源候论·蛔虫候》
第一章 阳动风生·肝风虫积的病机探微
一、雷动虫振:肝风与虫积的天人相应
惊蛰前三日,卯时初刻,岐黄医馆前的竹林传来噼啪爆笋声,地下钻出的蚯蚓扭曲蠕动,恰似肝风与虫积在体内蠢动的隐喻。岐黄蹲身观察破土的竹笋,见其茎秆虽嫩却向一侧歪斜,喟叹:“《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惊蛰阳气如雷,若肝阴不足,风木无制,必致震颤、眩晕;湿土久蕴,虫随阳动,正如《千金方》所言‘蛔虫者,因脏腑虚弱,饮食甘肥,湿热所生’。”
阿远望着药圃中被虫蛀的山药,块茎上布满孔洞,恍悟:“此乃虫积之象,恰如人体湿热生虫,侵蚀脏腑。”岐黄点头:“肝风与虫积,一为内风,一为外邪,常相互勾结:肝风扰动则气机逆乱,虫积阻滞则湿热更盛,如《医学入门》云‘风动则虫生,虫生则风生’。”
忽闻巷尾传来孩童的惊哭声,见一妇人抱着腹痛打滚的男孩狂奔而来,孩子面色青灰,额冷汗出,时发惊叫,舌淡苔白中有红点,脉弦滑——此为虫积阻络,肝风内动之象。
二、医理玄机:风与虫的「阳动联动」
辰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乌梅的酸香,岐黄正在调配乌梅丸。他取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逐一讲解:“乌梅酸收驱虫,细辛、干姜辛散温脏,黄连苦寒清热,当归养血柔肝,此乃‘酸苦辛甘并投,蛔虫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之法。”
阿远见方中加了天麻、钩藤,疑惑道:“驱虫为何用平肝药?”岐黄捻动天麻:“虫积腹痛每引动肝风,天麻、钩藤平肝熄风,防虫扰致痉,此乃‘治虫先熄风,熄风助驱虫’之理。”
他取出《温病条辨》竹简,指读“痉病”篇:“吴鞠通云‘肝风内动,非虫即痰’,惊蛰之痉,多由虫积化热,热极生风。去年治一牧童,惊蛰后突发惊风,粪检见蛔虫卵,用乌梅丸合羚角钩藤汤,虫下风止,此乃‘虫去则风自熄’之验。”
第二章 风虫急症·从痉厥到蛔厥的生死时速
一、孩童蛔厥:春雷后的虫扰肝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