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毒渐盛伤脾肾(第1页)

《岐黄天宝·谷雨卷:》

节气楔子

“谷雨三月中,萍始生,鸣鸠拂羽,戴胜降于桑。此时湿气蒸腾,与热邪搏结为毒,浸淫脾肾,上则口疮龈肿,中则脘痞泄泻,下则带下淋浊,外则疮疡红肿,治当清热利湿,解毒健脾,忌滋腻留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外科正宗·痈疽论》

第一章 湿毒熏蒸·脾肾同病的病机探微

一、萍生池沼:湿毒困脾的自然隐喻

谷雨前三日,卯时初刻,岐黄医馆前的池塘漂满绿萍,叶片上布满黄褐色斑点,恰似湿毒熏蒸的微观镜像。岐黄捞起一把浮萍,见其根系黏腻腐臭,喟叹:“《淮南子》云‘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谷雨湿毒如腐萍,清阳不升则头重如裹,浊阴不降则泄泻疮疡。脾肾为湿毒首犯,脾主运化失常则水湿内停,肾主封藏失司则热毒下迫。”

阿远望着药圃中烂根的黄连,根茎处流出黄色黏液,恍悟:“黄连清热燥湿,却因湿毒烂根,恰似脾肾阴虚者反受湿困。”岐黄点头:“湿毒夹热,如油裹面,最易壅滞气机。脾湿盛则生热,肾阴虚则毒炽,形成‘湿毒—热盛—伤阴’的恶性循环,如《医宗金鉴》所言‘湿毒不化,必伤脾肾之阴’。”

忽闻巷尾传来孩童的哭声,见一妇人抱着高热泄泻的男孩狂奔而来,孩子泻下黄黏臭秽,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此为湿热毒邪,壅滞大肠之象。

二、医理玄机:湿毒的「脾肾连环」

辰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黄芩的苦香,岐黄正在调配葛根芩连汤。他取葛根、黄芩、黄连、甘草,逐一讲解:“葛根升清止泻,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甘草调和诸药,此乃‘清热燥湿,升清降浊’之法。”

阿远见方中加了茯苓、白术,疑惑道:“清热为何用健脾药?”岐黄捻动茯苓:“湿毒伤脾,需清热与健脾并行。茯苓渗湿,白术健脾,防苦寒伤脾,此乃‘治湿毒需顾后天’之理。”

他取出《温热经纬》竹简,指读“湿热病”篇:“薛生白云‘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谷雨湿毒,每多阳明(胃)与太阴(脾)同病,如泄泻、口疮、疮疡,需表里双清,如葛根芩连汤合五味消毒饮之意。”

第二章 湿毒急症·从泻痢到疮疡的辨证论治

一、孩童热痢:雨水中的毒壅大肠

辰时正,男孩泻下如注,夹有脓血,高热39.5℃,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岐黄辨证为湿热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