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除湿 脾土奠根基(第1页)

章回神话传说:山萸仙踪·谷雨除湿

楔子·土德化湿

《脾胃论》曰:“脾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性喜燥恶湿,主运化水液,统摄血液。”谷雨时节,雨生百谷,湿气渐盛,悬壶谷中山茱萸得“土旺四季”之气,需在湿药与燥药的交锋中,悟透“健脾祛湿”的真机。且看青黛仙子如何借浊溪仙子的渗湿之法,合燥云真人的燥湿之术,在张仲景仙师的点化下,炼就山茱萸“培土生金”的至臻功效。

第六回

一·雨生百谷 湿土困木枝

三月中,谷雨节气至,悬壶谷中云雾如膏脂凝结,溪涧水涨,药田泥润。青黛立于药田中央,见山茱萸的阴阳鱼果实竟分化为两半:左半颗如云雾缭绕,凝聚成透明的“痰饮珠”,表面浮着一层黏液,显出水湿泛滥之象;右半颗似烈日当空,幻化成焦黄色的“燥屎块”,纹路如龟甲开裂,现出土燥失润之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青黛低语,以玉匙舀取痰饮珠黏液,见其色白质黏,如脾湿之痰;以金筷轻叩燥屎块,闻其声清脆,如脾燥之结。卯时初刻,谷雨的第一滴雨珠落下,痰饮珠竟膨胀三分,黏液顺着茎干流入根部,形成“脾虚湿困”的水洼;燥屎块则收缩三分,裂纹中渗出细密的土粉,聚成“脾燥津伤”的沙丘。

青黛取出“湿度仪”检测:左株湿度达八成,右株湿度仅二成,正是“湿胜则濡泄,燥胜则便秘”的病理显化。更奇者,两半株根系在地下形成“土克水”与“土耗水”的对峙局面:左株根须如水草蔓延,右株根须似树根干裂,中央脾胃轴竟出现断裂征兆,如“土虚不能制水”之危象。

二·浊溪献汤 淡渗欲利湿

辰时正,西北方向传来潺潺水声,一位身着灰蓝色纱衣的仙子踏木筏而来。她鬓插泽泻花,袖藏茯苓香,正是掌管湿药的浊溪仙子。其身后跟随二十四药童,各捧不同渗湿药:首童挑茯苓,次童挎泽泻,三童抱猪苓,四童提薏苡仁,五童捧赤小豆,六童携通草,七童执滑石,八童挎瞿麦,九童抱萆薢,十童提石韦,十一童捧海金沙,十二童携车前子,其余十二童分持木通、茵陈、地肤子等。

“青黛妹妹,此草湿象尽显,当以渗湿之法。”浊溪开口如流水淙淙,“《金匮要略》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然温药易燥,不若淡渗之品,导湿下行,如‘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茯苓甘淡,泽泻咸寒,猪苓苦平,此三药如导水之渠,可引脾湿从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