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芩仙踪:二十四节气医道传奇》
第十回 小暑·
第一折·温风至处暑湿困
小暑前三日,岭南水乡笼罩在黏腻的暑气中。珠江水面漂着成片的死鱼,鱼眼凸出,鳞片上蒙着一层白膜,恰似被蒸煮过的年糕。四十三岁的渔民老陈蹲在船头呕吐,吐出的胃液呈黄绿色,带着浓重的腥臭味,落在甲板上竟引来成群的绿豆蝇。他的妻子阿莲扶着船舱咳嗽,咳出的痰液白稠如浆糊,沾在衣襟上竟凝成硬块,如晒干的米糕。
“阿爹,我好困……”七岁的虎娃趴在舱板上,小脸蜡黄如陈茶,眼眶周围发青,口中喃喃自语。他的舌苔厚腻如豆腐渣,舌边布满齿痕,指尖微凉,却不时踢开盖在身上的薄被——此乃“疰夏”之象,民间俗称“苦夏”,因暑湿困脾,清阳不升所致。更奇的是,他后颈的“脾俞穴”处生着一片湿疹,形如蟋蟀振翅,触碰时渗出淡黄色黏液。
芩儿与阳翁、贝母姑娘乘着乌篷船而来,船桨划过水面,竟带起缕缕白气,如沸汤上的蒸汽。芩儿鬓边的黄芩花此刻呈褐黄色,花瓣边缘卷曲如被火燎过,她伸手轻触船舷,木头上竟浮现出细密的水珠,如人体皮肤上的痱疹。“太阴湿土主气,少阳相火客气,湿热交蒸,如釜中熬胶。”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黄色纹路与赤色纹路纠缠成乱麻状,“脾属土,主运化水湿;心属火,主一身阳气。今暑湿困脾,心阳被遏,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
贝母姑娘的金铃发出浑浊的“嗡嗡”声,竟与远处的蝉鸣、蛙声形成三重奏。她取出青铜镜照向老陈,镜中映出的脉象濡滑如泥鳅,寸关脉尤甚:“寸脉属心,濡主湿困;关脉属脾,滑主痰浊。此乃‘暑湿伤气,脾失健运’之证,需‘芳香化湿,清热解暑,兼补心脾’三法合用。”
第二折·蟋蟀居壁遇藿娘
闷热的午后,一位身着浅葛布衫的女子挎着竹篮穿过荔枝林。她头戴竹笠,笠檐下挂着晒干的藿香叶,每片叶的边缘都卷成波浪状,叶脉间凝结着白色的结晶,如盐霜覆叶;腰间悬挂的陶罐上刻着“清暑化湿”四字,罐口插着的佩兰茎秆呈四棱形,叶片对生如羽,散发出浓烈的清香,竟将周围的蚊虫驱离三尺。
“诸位可是来解暑湿之困?”女子开口,声音清冽如冰镇酸梅汤,尾音带着一丝辛香,“我乃‘藿娘’,世居罗浮山,专司脾肺之职。今岁小暑,‘暑多夹湿’,湿邪如油入面,非芳香不能化,非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