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结时补真阳 麋角解处滋真阴(第1页)

《黄芩仙踪:二十四节气医道传奇》

第二十一回 冬至·

第一折·蚯蚓结土真阳微

冬至前三日,中原腹地的洛阳城笼罩在青灰色的雾霾中。本该冬眠的蚯蚓钻出冻土,却在地表结成绳状,相互缠绕如咒符,触碰时竟坚硬如铁。五十八岁的老者王伯坐在檐下晒太阳,却仍觉寒意彻骨,手中的紫砂壶里泡着附子干姜茶,茶水面上竟结着薄冰。他剧烈咳嗽,咳出的痰液清白如水,落地即凝成细小的冰晶,如碎钻散落。

“爹,喝口参汤吧……”女儿翠娥捧着铜碗走近,碗中人参汤刚递到王伯嘴边,便在空气中化作白雾。王伯的指甲青黑如乌金,舌面上布满白色霜花,舌下络脉粗胀如蚯蚓,此乃“真阳不足,阴寒内盛”之象,《伤寒论》言“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正是此理。更远处的绣楼里,千金小姐任瑶已闭经半载,面色黧黑如漆,两颧却泛着不正常的潮红,恰似冬日里的桃花,此乃“血枯经闭”,《傅青主女科》谓之“真阴枯竭,血海干涸”。

芩儿与茸熟地翁、贝母姑娘踩着冻土而来,鞋底碾过结冰的蚯蚓,竟发出金属般的脆响。芩儿鬓边的黄芩花此刻呈紫黑色,花瓣上凝结着霜花,她伸手轻触石狮,石狮表面竟浮现出细密的裂纹,如人体脉络冻结。“太阴湿土主气,太阳寒水客气,寒湿凝滞,如冰裹泥丸。”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黑色纹路与黄色纹路缠绕成死结,“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今寒湿伤肾,脾阳不振,致‘真阳衰微,真阴亏虚’,正如《黄帝内经》所言‘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贝母姑娘的金铃发出沉闷的“当当”声,竟与远处的钟磬声共振。她取出青铜镜照向王伯,镜中映出的脉象沉微欲绝,尺关脉尤甚:“尺脉属肾,沉微主真阳衰;关脉属脾,弱而无力主真阴亏。此乃‘阴阳两虚,寒湿凝滞’之危证,需‘大补真阳,峻补真阴’双管齐下,非血肉有情之品与草木偏性之药不可救。”

第二折·麋角解处遇参胶翁

晨雾中,一位身着明黄色道袍的老者负手从嵩山走来,道袍上绣着人参与阿胶的纹样,人参如人形挺立,阿胶如琥珀晶莹;头戴黄巾,巾上插着三枝野山参须,须上的珍珠点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腰间悬挂的葫芦雕刻着“阴阳互济”四字,葫芦口露出的龟板呈褐色,纹理如甲骨文,阿胶块表面平滑如镜。

“诸位可是来解阴阳之困?”老者开口,声音如洪钟震谷,却带着一丝甘甜的尾音,“我乃‘参胶翁’,世居嵩山少室,专司真阴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