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气归宗 金气入经的最终章(第1页)

第9回·

一、灵谷药圃的退隐医者

1912年霜降,灵谷寺后的药圃笼罩在薄雾中,陈半仙蹲在青石旁,手指轻抚西洋参幼苗,霜花在他的白眉上凝结成细小的“凉”字。自太医院解散后,他已在此隐居三年,腰间仍挂着太医院的验药铜牌,只是“太医院”三字已被岁月磨得发亮。这片药圃原是灵谷寺的废园,土壤贫瘠多石,他却用三年时间挑出三十担碎石,又从灵谷溪流引来活水,混合北美的腐叶土,只为给西洋参营造接近北美雪原的微环境。每日黎明,他必以松针水浇灌参苗,用太医院的“五运六气”理论测算种植方位,仿佛在太医院的御药房里炮制宫廷御药。

“半仙,又在琢磨你的宝贝参?”山民老树根背着柴薪路过,见陈半仙面前摆着《凉参御览》残卷,书页间夹着二十年前的显微镜玻片,“洋人都走了,您还守着这草做甚?”陈半仙抬头,目光越过药圃围栏,远处的千年古松在风中沙沙作响,松脂的香气里隐约带着西洋参的清苦。“此草命途多舛,从番邦到宫廷,再到民间,”他喃喃道,“如今大清已亡,它该寻个归处了。”说罢,他用竹勺舀起松针水,轻轻浇灌参苗,水珠落在叶片上,竟滚成细小的金珠,与记忆中太医院铜葫芦里的蓝雾遥相呼应。想起当年在太医院与施密特的辩论,他忽然轻笑:“当年争的是中西,如今才知是天地。”

暮色四合时,陈半仙忽然听见细微的“噼啪”声。转头望去,西洋参幼苗的叶片上竟凝结着金色露珠,每颗露珠中都倒映着古松的轮廓。他想起太医院旧档中的记载:“金气盛则露珠凝金”,心中一动,取来罗盘测定方位——药圃竟位于灵谷“金气穴”,与古松的“木气”形成微妙对冲,恰如《周易》中“金克木,木生火”的循环。陈半仙颤抖着取出当年施密特送的显微镜玻片,将露珠置于其上,见其中竟有无数微型晶体旋转,与人参皂甙的结构别无二致,只是多了一层金色光晕,宛如被赋予了东方的灵魂。

陈半仙伸手触碰参苗,忽然感觉指尖传来细微的脉动,与自己的脉搏共振。他想起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的批注:“西洋参能感天地金气”,此刻终于深信不疑。远处灵谷寺的晚钟响起,他望着参苗在暮色中轻轻摇曳,仿佛看见太医院的铜葫芦、慈禧的翡翠汤盅、太医院改制的擂台,都化作了这片药圃的土壤,滋养着这株跨越世纪的药草。

二、霜降夜的灵气显化

子时三刻,霜降节气的第一缕寒气袭来,灵谷寺的钟声沉闷如秋雷,惊起林中宿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