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蝶衔春·二十四节气医仙录》
一、天街酥雨·土德萌动
雨水节气前三日,药王谷的云雾便染上了黛青色,如一幅未干的水墨画悬在天地间。青梧站在药寮檐下,见细雨如牛毛般斜织而下,落地时几乎无声,却将石阶洇染成深灰色,仿佛大地在贪婪地吮吸着天露。云叟拄着拐杖走过,杖头雕刻的木蝴蝶在雨中泛着温润的光,纹路间凝着细小水珠,恰似蝶翼沾露。"雨水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老人的声音混着雨声,如古琴泛音,"此时太阳黄经达三百三十度,斗指壬位,壬为阳水,癸为阴水,阴阳相和,湿土乃生。"
青梧蹲下身,指尖触到阶前的苔藓,那翠绿的绒毛上凝着的水珠竟如珍珠般圆润,轻轻一触便滚落土中,留下一道淡青色痕迹。他忽然想起《本草崇原》中"湿土之气,同类相感"之语,苔藓生于阴湿处,其叶如脾之应肉,其色如土之应黄,恰是入脾经的药引。正思忖间,一滴雨珠落入颈后大椎穴,凉意顺着督脉下行,却在命门穴处化作暖意,仿佛有一团小火在体内轻轻燃烧——这是体内阳气与外界湿气交感之兆。
药寮后的药田里,去年埋下的茯苓种正在经历奇妙的变化。青梧拨开湿润的腐叶,只见茯苓菌丝如白色绢丝,正以松树根为中心呈放射状蔓延,每一根菌丝上都挂着细小的水珠,宛如串着珍珠的项链。菌核已有拳头大小,表面粗糙如老树皮,却透着温润的光泽,用指尖轻叩,发出沉闷的"噗噗"声,恰似脾土运化水湿时的沉稳节奏。"茯苓生于松根,得木气而疏土,得水气而渗湿。"云叟递来竹刀,刀刃上刻着"土德"二字,"取其大者时需留小,如脾土之存津液,不可竭泽而渔。"
青梧握住竹刀,却觉刀柄温度与掌心相合,仿佛与天地之气相通。小心翼翼地刨开菌核周围的泥土,见菌核底部与松树根连接处有细小的金色纹路,形如"土"字,这正是"木疏土"的具象。细雨落在茯苓上,水珠滚过菌核表面,竟分成两股:一股沿纹路渗入土中,一股凝结成滴滑落——恰似脾主升清、胃主降浊的生理特性。
二、甘露寻踪·蝶引芳池
卯时初刻,青梧背着渗着潮气的药篓踏入雾中,雨丝细密如帘,沾在葛布衣裳上,竟生出淡淡的土香。发梢凝结的水珠滚落在胸前的木蝴蝶标本上,那半透明的翅脉在水汽中愈发清晰,宛如人体经络的显微图。行至望春坡下,忽见一团土黄色光影在蕨类植物间飘忽不定,如一盏朦胧的灯笼,却比流萤更温润,比月光更柔和。
待靠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