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处暑清余·荷叶露祛暑和中(第1页)

楔子·暑湿交缠

处暑前三日,罗浮山下的千顷稻田如浸墨绿汤汁。卯时初刻,薄雾未散,稻叶上的露珠沉甸甸地坠着,竟将稻穗压得弯头,恰似《黄帝内经》中“湿胜则濡泄”的具象。罗汉果仙子立于“观稼台”上,手中的“土圭”刻度显示湿度达八成,土圭表面凝着细密水珠,如脾胃虚弱者的自汗之象。她轻拂石栏上的青铜蟾蜍摆件,蟾蜍口中突然吐出一串气泡,每个气泡里都映着农夫弯腰劳作的佝偻身影。

“阿楠,你听这蛙鸣,”仙子指向田间,“本该‘稻花香里说丰年’,如今却似闷在瓮中,此乃‘湿浊闭窍’之征。”药童侧耳细听,果然蛙声浑浊低沉,全无往日清亮。竹青化作蜻蜓掠过稻田,翅膀沾着的泥浆雾气落地后,竟聚成“痞”“满”“胀”“泻”四个水字旁的篆字,字迹边缘模糊,如被水浸过的纸。

仙子翻开《脾胃论》,书页间夹着的荷叶标本渗出淡黄色汁液,在“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句旁晕开。她指尖轻点书中“治湿之法,宜理脾清热”批注,墨迹竟随水汽蒸腾,在空中勾勒出脾胃的经络走向。忽然,山顶瀑布的水流声变得沉重滞涩,宛如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肠鸣音,阿楠惊道:“山水应人,此兆大凶!”

第一折·暑湿困脾·百态众生

巳时初,州府“稻香街”的青石板缝里渗出黄色黏液,卖米糕的王婆蹲在檐下,左手按着胃脘,右手不停地揉捻着衣角——那衣角已被揉得发亮,如脾胃虚弱者的指甲光泽。“济生堂”药铺内,陈郎中正在给一位壮汉放血,壮汉臂弯处的静脉呈紫黑色,血出如漆,落地凝结成块,竟不散开。

“小娘子你看,”陈郎中指着诊桌上的舌苔图,二十余张图中,七成以上苔白腻或黄腻,“更有甚者,苔厚如豆腐渣,刮之不去,此乃‘湿浊盘踞中焦’之象。”罗汉果仙子轻抚药柜上的“脾胃虚寒”匾额,匾额木质纹理竟裂成“丰”字形,恰似脾胃腐熟水谷的形态。

首诊农夫李三,赤脚站在诊台前,脚趾缝间渗着泥浆,小腿肚肿胀发亮,如灌了水的皮囊。他解下腰间的草绳,露出胀满的腹部,皮肤紧绷如鼓,青色血管隐约可见:“大夫,俺这肚子跟揣了个水袋似的,走路都晃荡。”仙子以手触诊,腹软而不坚,叩之呈浊音,又观其舌,胖大边有齿痕,苔白腻水滑:“此为‘脾虚湿盛,水湿内停’,需‘培土制水’。”

次诊绣娘张氏,坐在竹椅上,手中绣绷滑落膝头,丝线纠结如乱麻。她双目浮肿,眼睑呈淡青色,自诉每日午后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