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秋分平补·芡实粥固肾涩精(第1页)

楔子·阴阳平分

秋分至,罗浮山的梧桐叶半青半黄,如天然的阴阳鱼太极图。子时初刻,罗汉果仙子立于“平衡台”上,见北斗七星的“摇光星”(破军星,属水)与“天权星”(文曲星,属土)亮度相等,正是“土水相和”的应兆。她轻叩石栏上的“权衡”铜秤,秤杆竟自动平衡,秤盘里分别盛着芡实(水)与山药(土),不多不少,恰好等重。

“阿楠,”她指向山下的稻田,稻穗低垂,一半金黄一半青绿,“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然今岁中运太徵(火运过旺),火不生土,土虚不能制水,致肾气失固,五更泄泻者众。”药童翻开《四气调神大论》,书页间夹着的芡实标本渗出白色黏液,在“秋三月,此谓容平”句旁形成水痕。竹青化作秋蝉,趴在梧桐叶上,翅膀透明如纱,却有一半泛着土黄色,恰似“土虚水泛”之象。

忽然,山顶瀑布的水流分成两股,一股清冽(属阳),一股浑浊(属阴),在山脚下汇合成太极图案。阿楠惊道:“此乃‘阴阳自和’的征兆!”仙子点头:“秋分治泻,需如这瀑布分流,既固肾(水),又补脾(土),使‘土得火生,水得土制’。”

第一折·五更泄泻·土虚水泛

巳时初,州府“稻花村”的鸡鸣声中,此起彼伏的腹泻声打破晨静。村东头的王老汉扶着墙走向茅房,每走几步便需停下喘息,面色萎黄如陈米;村西头的李娘子抱着孩子,孩子的尿布换得不及,稀便顺着腿缝往下淌,腥臭味熏得人皱眉。“济生堂”药铺内,陈郎中望着案头的“五更泄泻”病案,眉头拧成疙瘩——自秋分起,每日接诊此类患者过百,不乏卧床不起者。

罗汉果仙子踏入药铺时,门槛上的“五谷丰登”木雕突然断裂,露出内部的芡实种子,颗颗饱满如肾形。“小娘子可算来了!”陈郎中声音发颤,“患者皆于黎明前腹痛泄泻,便中夹着未消化的食物,泻后腹痛稍减,却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老朽用理中丸、四神丸皆不效,难道......”

仙子抬手止住话头,诊察首位患者——一位书生,面色晄白,眼圈青黑,舌淡胖边有齿痕,苔水滑,脉沉迟无力,尺脉尤甚:“此为‘肾阳虚衰,火不生土’,五更属肾,肾阳不足,不能温煦脾土,故黎明泄泻。《景岳全书》云‘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然脾胃之病,虚证为多’,需‘温补脾肾,固涩止泻’。”

次诊农妇张氏,泄泻反复发作五年,近月加重,便溏黏滞,夹着黏液,便后肛门坠胀,舌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