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雪封精髓
小雪节气,罗浮山被三重雪幕笼罩:外层是细碎的雪粒子,如盐撒空,打在“毓精台”的青铜鼎上沙沙作响;中层是鹅毛大雪,如棉絮纷飞,顷刻间便将千年松萝裹成玉柱;里层是冰晶细雪,在月光下折射出七彩光晕,为整座山镀上琉璃般的光泽。罗汉果仙子立于台中,她身着的鹿皮氅衣上凝结着细小冰花,腕间的“肾精镯”泛着幽幽紫光——此镯以黄精汁混合磁石炼制,能感应肾精盈亏。
“阿楠,你看这雪势,”仙子指向山下州府,那里的灯火比往日昏暗许多,“《孝经纬》云‘小雪者,物至于此而雪盛也’,今岁雪盛而寒轻,乃阳气浮越于外,肾精不藏之象。”药童阿楠翻开《黄帝内经太素》,见“肾主骨髓”篇页边结着冰花,冰纹竟与人的脊柱骨节别无二致。竹青化作雪鸮,从远处衔来半片黄精叶,叶片上的叶脉被冻成透明,如肾精运行的通道。
忽然,山谷深处传来“咔嚓”脆响,如枯枝断裂——那是阳气不足以养骨的征兆。仙子快步至崖边,见一位老妇人扶着拐杖,正在雪地上艰难行走,每一步都伴随着骨骼的摩擦声。她轻按老妇人的“肾俞”穴,指尖传来的竟是空软感,如触腐木:“《灵枢·经脉》云‘肾足少阴之脉,贯脊属肾’,今肾精空虚,脊骨失养,需以黄精膏填之。”
第一折·髓虚骨弱·百态堪忧
巳时初,州府“毓秀巷”的私塾里,夫子正挨个检查学童的背书情况。十岁的柱子佝偻着背,站在书桌前直打颤,手中的《三字经》竹简簌簌作响;七岁的囡囡坐在矮凳上,头大身小,囟门仍未闭合,如破壳未久的雏鸟。“济生堂”药铺内,炭火烧得通红,却暖不了室内的阴寒——十六位患者或坐或躺,皆因骨骼软弱而来。
首位患者是襁褓中的虎娃,由母亲王氏抱入。虎娃出生已十八个月,却仍不能独坐,鸡胸如覆碗,背部隆起如龟壳,下肢弯曲成锐角,脚踝细如筷子。王氏泪如雨下:“大夫,他爹说这孩子是‘折翼天使’,可我只盼他能像正常孩子一样走路。”仙子轻触虎娃的囟门,指尖陷入半寸,触之凉而不温:“此为‘五迟五软’之重症,肾主骨,齿为骨之余,囟为髓之海,肾精不足,故骨弱髓空。”
次诊的是十八岁的绣娘巧儿,她坐在绣棚里,却握不住绣花针。“每到下雪,手指就蜷曲难伸,”她伸出双手,指节肿大如鼓,指甲凹陷呈匙状,“大夫说我这是‘骨痿’,可吃了半年药也不见好。”仙子诊其脉,沉细而涩,尺脉尤甚,再观其舌,淡红少苔,中有裂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