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四回·大寒养正·人参粥补气固脱(第1页)

楔子·阳气垂危

大寒节气,罗浮山巅的“养正台”被冰雪封冻,千年人参树上挂着冰晶,形如垂泪,每片冰晶中都映出山下百姓萎靡的身影。子时初刻,罗汉果仙子立于台心,见北斗七星的“天枢星”(属土)彻底隐没,“摇光星”(属水)却白得刺目,形成“土崩水竭”的凶兆。她轻触石栏上的“脾胃”浮雕,浮雕竟如脆冰般裂开,露出内部的人参须根纹路——此乃“胃气将绝”的征兆。

“阿楠,”她指向山下蒸腾的白雾,“大寒为冬之极,阳气衰微至极。今岁火运不足,土虚水败,致‘五脏气绝于内’。你闻这山风,”她抬手接雪,雪花竟在掌心化作黑水,“带着腐草味,正是‘土败胃绝’的气息。”药童阿楠翻开《脾胃论》,见“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句旁结着黑霜,霜纹如人参的芦头。竹青化作白泽,口衔人参踏雪而来,人参的参须上挂着九颗露珠,如九阳之气凝聚。

忽然,山谷中传来断断续续的咳嗽声,如破风箱般无力。仙子循声望去,见一位老妇扶着树桩,每咳一声便喷出粉色泡沫痰,痰中夹着血丝,在雪地上洇开如梅花——此乃“肺脾两虚,气不摄血”的危象。

第一折·虚劳脱证·气绝垂危

巳时初,州府“养正巷”的医馆外,百姓们排成长龙,个个面色萎黄,说话声如蚊呐。“培元堂”药铺内,陈郎中正在给一位书生诊治,书生瘦骨嶙峋,咳嗽时需双手抵腰,舌淡苔白,脉细如丝:“每日读书不过半盏茶,便觉气要断了。”

首位患者是老农夫王顺,大寒节气仍需下田,突感心悸气短,冷汗淋漓,跌坐在地,舌淡胖无苔,脉微欲绝:“就像有块大石压着心口,气上不来。”仙子诊其“膻中”穴,空虚如洞,触之凉而不温:“此为‘心气虚脱’,《灵枢·五味》云‘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需急补心气,固脱救逆。”

次诊的是李娘子,产后失血过多,近日神疲乏力,动则汗出如浆,乳汁全无,舌淡苔白,脉细弱:“说话都费力气,走两步就眼前发黑。”仙子触其“气海”穴,凹陷不起,断为“气血两虚,元气大伤”。需补气养血,培元固本。

最险者是老牧民张公,年逾七旬,晨起时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口开目合,手撒遗尿,鼻息微弱,舌淡紫,脉微欲绝:“此为‘元气暴脱’,若不速救,必成‘脱证’。”仙子取出“人参续命散”,以竹沥水调服,药末刚触及舌尖,张公喉间便发出“咯咯”声,如枯木逢春。

第二折·人参采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