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菊仙踪:二十四节气神纪》
一、阴阳相半,玄鸟未至
春分前十日的卯时三刻,太行东麓的桃花谷出现异象:东方天际的鱼肚白与西方残留的夜色竟泾渭分明,如同一幅未调和的水墨画。甜叶菊仙子立于谷口的太极石上,见北斗"天权"星的青光被一分为二,左半呈苍绿色,右半泛琥珀黄,星芒投射在地面,竟形成昼夜交错的棋盘格——此乃《周髀算经》所载"阴阳相半,昼夜均平"的时节,却因今岁乙木太过,导致"阳并于上,阴并于下",昼夜平分线如弓弦般绷紧,随时可能断裂。
谷中的桃林呈现出诡异的分化:朝阳面的桃花已怒放如霞,背阴面的枝桠却凝着冰晶;东侧的甜叶菊幼苗舒展如扇,西侧的叶片却蜷缩成针。仙子行至林深处,见一株三百年的老桃树,其树干东侧已抽出嫩绿新芽,西侧却布满皲裂的冻纹,树心渗出的汁液半成冰晶半成黏液,散发着酸腐与甜香混杂的气息。更惊人的是玄鸟栖息的古槐——往年此时早有玄鸟衔泥筑巢,今日却只有几只乌鸦在枝头盘旋,叫声嘶哑如铁器摩擦。
"岁星行至氐宿三度,其光左青右赤,"仙子仰观天象时,见东方七宿的氐、房二宿被一道赤青色的光带分割,"《开元占经》云:'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若木气太过,则阳不胜阴,昼夜失度。'今岁雷火伤木,木反侮金,致金气不能平木,反助阳亢,形成'昼长夜短'之虞。"她以玉簪划地,见土中渗出的水分一半温热如汤,一半冰冷刺骨,正是阴阳离决之兆。
二、平衡幡动,甘调昼夜
仙子从乾坤袋中取出"平衡幡",这面法器以首春甜叶的花瓣为纬,以中秋月光的丝线为经,历时三载织成。幡面宽九尺,长一丈二,绣着动态的太极八卦图——白鱼眼为甜叶晶,黑鱼眼为夜露珠,阴阳鱼的鳞片皆由细小的甜叶纹组成。她将幡杆插入太极石中央,幡面立刻无风自动,白鱼口吐出甘香的白雾,黑鱼口吸入清冷的夜气,太极图的分界线渐渐模糊,化作流动的金红色光带。
行至昼夜交错的棋盘格地带,见光带所过之处,朝阳面的桃花瓣上凝结出夜露,背阴面的冰晶却泛起点点金光。仙子轻抖幡柄,幡面的太极图旋转起来,白鱼与黑鱼竟渐渐交融,化作半白半金的光蝶,每只光蝶落在甜叶幼苗上,叶片便同时舒展出向阳面的翠绿与背阴面的墨绿。那些蜷缩的甜叶菊接触到光蝶,叶尖竟同时朝东西两方舒展,形成完美的平衡姿态。
"甜叶味甘性平,得天地中和之气,"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