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清明雨润:甘温化浊醒脾阳(第1页)

《甜菊仙踪:二十四节气神纪》

一、雨浊困脾,土湿生秽

清明前十五日的辰时三刻,太行南麓的浊漳河谷笼罩在三重雨幕中:上层是连绵的牛毛细雨,中层是翻涌的湿雾,贴近地面处则蒸腾着青黑色的土炁。甜叶菊仙子踏云行至河谷中段,见东方七宿的箕、斗二宿被雨云裹成模糊的银团,星芒透过云层时竟泛着青绿色——此乃《淮南子·天文训》所载"清明风至,雨润大地"的时节,却因今岁乙木太过,雨湿与木气相搏,致"土不制水,湿浊内生",河谷中弥漫着酸腐的酒糟气味。

河岸的稻田里,去年的稻茬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腐烂,黑色的腐水顺着田埂流淌,所过之处,新生的甜叶菊幼苗叶片发黄,边缘卷曲如虫蛀。仙子蹲下身,以玉簪挑开一株幼苗的根系,见须根上裹着层滑腻的白膜,轻轻一捻便化作浑浊的浆液。更惊人的是河畔的柳林——低垂的柳枝上凝着的不是露珠,而是黏腻的浊水,每滴浊水落下,就在甜叶菊的叶片上烫出焦黄色的斑点。

"北斗玉衡星白光盈满,却被雨浊之气侵蚀成青芒,"仙子仰观天象时,见玉衡星的光芒透过雨幕,在地面投映出扭曲的土黄色纹路,"《伤寒论》云:'湿浊困脾,身重如裹,舌苔白腻,脉来濡缓。'今岁雨湿过盛,木旺克土,脾阳被困,恐成'湿痹'之候。"她伸手触碰稻茬腐水,指腹传来冰凉黏腻的触感,那腐水竟顺着指甲缝渗入,在皮肤上留下青黑色的湿痕。

河谷西侧的药农正背着竹筐采收艾草,却突然滑倒在泥泞中,竹筐里的艾草沾满浊泥,每根草叶都裹着层滑腻的薄膜。他挣扎着起身,却觉双腿沉重如灌铅,咳出的痰液青白色,带着甜叶腐烂的腥气——这是湿浊侵脾的典型征兆,若不及时调和,恐成"水肿"之症。仙子见状,知这雨浊之气已从土壤渗入生灵,需以甘温之法紧急化浊。

二、化浊瓶启,甘温醒脾

仙子从袖中取出"化浊瓶",这枚法器以甜叶菊千年茎髓为胎,融合清明前七日的朝露与黄昏的土炁,经九九八十一天温养而成。瓶身呈温润的土黄色,半透明中流动着金红色的脉络,正面刻着"土旺四季"的卦象,瓶盖上镶嵌着二十四片风干的甜叶芽。她拔开瓶塞,倒出三滴琥珀色的膏体,膏体落地便化作三尺高的甜叶人,手持竹帚清扫地面的湿浊。

行至腐水漫延的稻田,见甜叶人所过之处,黑色腐水竟逆流向田中央汇聚,形成一个直径三丈的浊水潭。仙子将化浊瓶悬于潭边老柳枝头,瓶身顿时泛起土黄色的光带,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