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季:处暑·暑气渐退藤茶和(第1页)

《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天地交泰阴阳和

处暑时节,北斗斗柄指向正南,太阳抵达黄经150°,是为夏秋之气交接的转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节,暑热渐消,秋凉初至,天地间呈现"暑退秋来,寒热交替"的特殊气机,正如《周易》"泰卦"之象——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交而万物通。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处暑,火运余势与燥金之气开始正式交接,形成"寒热错杂"的气运格局。司天少阴君火尚未完全退去,在泉阳明燥金已然主气,导致人体易出现"上热下寒、表寒里热"的复杂症候。《黄帝内经》言:"秋处暑,阴阳相半,调摄当以和为贵。"此时养生,当取"调和寒热、平衡阴阳"之法。藤茶性凉味甘,入脾胃经后能清上焦余热,温中焦阳气,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调节体温中枢,多糖物质能增强免疫力,恰合处暑"调和寒热"的天时之道,其藤蔓缠绕之形更暗合阴阳交泰之象。

第一章:处暑·暑气渐退藤茶和

第一部分:寒热交替,阴阳相搏

处暑前五日,京城气候突变:白日犹有溽暑残留,正午时分仍需摇扇纳凉;入夜则金风送爽,甚至需加盖薄被。这般"午热夜凉"的天气,让京城百姓纷纷患上"寒热错杂"之症——或恶寒发热并见,或上半身燥热而下半身畏冷,更有甚者忽冷忽热,如疟状往复。太医院统计,五日内接诊"阴阳不和"者达四百余人,其中不少人出现"上热下寒"之象:口干舌燥却腹泻不止,面赤如妆却手足冰凉,脉象多弦细而数,舌上半部红而下半部白,正是典型的"寒热错杂,阴阳失和"之候。

皇宫内,嘉靖皇帝晨起时恶寒战栗,加衣数层仍觉寒意刺骨,正午却又烦热难耐,脱衣露臂犹觉火烧。太医院急用桂枝汤解肌发表,却致皇帝午后潮热更甚;改用地黄汤滋阴降火,又让清晨恶寒加重。御医们束手无策,只见皇帝面色时红时白,烦躁不安,此乃"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危症,若不及时调和,恐致"阴阳离决"。

民间更是混乱不堪。胡同里的孩童白天在阳光下玩耍后忽发高热,夜间却蜷缩怕冷;街头小贩午后中暑晕倒,醒来后却腹泻不止。药铺里的桂枝、麻黄与黄连、石膏被同时抢购,百姓们不知如何服用,往往越治越乱。有老郎中叹息:"处暑乃阴阳交替之时,最易出现'错杂之症',需用'调和之法',否则寒药伤阳,热药助火,必生变症。"

此时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