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阴极阳生太极转
冬至时节,北斗斗柄指向正北,太阳抵达黄经270°,是为一年中阴气最盛、阳气始生的时刻。《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此时节,夜至最长,昼至最短,正如《周易》"复卦"之象——一阳爻生于五阴爻之下,暗含"穷极必反"的天道玄机。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冬至,太阳寒水之气达到顶峰,然"阴极之至,阳气始生",司天与在泉之气开始暗中转换,形成"冰下藏阳,寒极生热"的气运格局。人体若顺应天时,当借"一阳来复"之力调和阴阳,正如《黄帝内经》言:"冬至一阳生,当助阳而不伐阴,养阴而不碍阳。"藤茶性本凉润,然得武陵山地下阳火之气,与阴阳双补药物配伍后能催生阳气,其含有的二氢杨梅素可激活下丘脑体温中枢,多糖成分能调节褪黑素分泌,恰合冬至"生阳养阴"的天时之道,其藤蔓入冬后根茎膨大如太极,暗合阴阳相生之理。
第一章:冬至·一阳来复藤茶生
第一部分:冰下藏阳,阴阳不交
冬至前三日,京城迎来极寒。那寒气如万针穿裘,护城河冰面可跑马,紫禁城的铜缸里冻出冰花珊瑚,百姓纷纷患上"阴阳不交"之症——轻则夜不能寐、昼不能醒,重则阳痿阴冷、月经不调,更有甚者出现"虚火上炎"之兆:面赤如妆、齿龈肿痛却四肢厥冷。太医院统计,三日内接诊"阴阳离决"者达千余人,其中过半患者出现"上热下寒、水火失济"的症状,脉象多沉细而尺弱,舌上半部红赤而下半部青紫,正是典型的"阴极阳微,阴阳不交"之象。
皇宫内,嘉靖皇帝突患怪症:白日里高热不退,需赤身卧于冰榻,入夜则恶寒战栗,需百盏灯烛环绕。太医院急用石膏知母大寒之剂,反致皇帝黎明泄泻;改服附子理中汤,又让午后潮热更甚。御医们面面相觑,只见皇帝双目赤肿,足背冰冷,此乃"阴阳之气不相顺接"的危症,若不及时调和,恐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民间更是乱象丛生。胡同里的新妇冬至夜突发"热入血室",谵语不止却小腹冷痛;街头货郎每至黄昏便面赤如醉,黎明时又蜷缩如虾。药铺里的石膏与附子被同等抢购,百姓们盲目服用,往往加剧失衡。有老郎中叹息:"冬至乃阴阳转换之际,最易出现'错杂之症',需用'导阳归阴,引阴化阳'之法,否则寒药伤阳,热药助火,必生变症。"
此时五运六气中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