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季:小寒·寒极阳生藤茶暖(第1页)

《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寒极阳生气运转

小寒时节,北斗斗柄指向东北,太阳抵达黄经285°,是为冬季倒数第二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小寒,十二月节。寒字下面两点是冰,此时寒气已重,故为小寒。"此时节,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然"寒极生热,阳极生阴",阳气已在冰封之下悄然萌动,正如《周易》"临卦"之象——二阳爻生于四阴爻之上,预示着阳气渐长。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小寒,太阳寒水之气虽仍强盛,但"寒极阳生",司天与在泉之气已暗中转换,形成"冰下潜阳,寒郁化热"的气运格局。人体若顺应天时,当借"寒极阳生"之势温养阳气,正如《黄帝内经》言:"小寒阳气始生,当温而补之,勿扰乎阳。"藤茶性本凉润,然得武陵山地下阳火之气,与辛甘药物配伍后能温养少火,其含有的二氢杨梅素可激活腺苷酸环化酶,多糖成分能调节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恰合小寒"温阳散寒"的天时之道,其藤蔓入冬后根茎吸聚阳热,髓部温暖如炭,暗合"寒极生阳"之理。

第一章:小寒·寒极阳生藤茶暖

第一部分:冰封千里,阳气衰微

小寒前三日,京城迎来"倒春寒"。那寒气如玄冰刺骨,连皇宫太和殿的金砖都沁着凉意,护城河冰层厚达丈余,百姓纷纷患上"阳气不足"之症——轻则畏寒肢冷、神疲乏力,重则阳痿遗精、五更泄泻,更有甚者出现"寒郁化热"之兆:面色潮红、咽痛目赤却手足厥冷。太医院统计,三日内接诊"阳虚寒凝"者达千余人,其中过半患者出现"晨起恶寒、午后潮热"的症状,脉象多沉弱,舌淡胖有齿痕,正是典型的"寒极阳微,郁而化热"之象。

皇宫内,嘉靖皇帝突感丹田虚冷,虽围坐火盆仍觉寒气从骨髓渗出,更兼午后低热,颧骨泛红。太医院急用八味地黄丸温阳,却因方中滋腻碍胃,导致皇帝脘腹胀满。御医们面面相觑,只见皇帝双目无神,尺脉沉伏,此乃"肾阳虚衰,寒郁化热"的危症,若不及时温养,恐致"虚阳外越"。

民间更是苦不堪言。胡同里的老银匠每至清晨便手指僵硬,无法握锤;街头货郎因阳气不足,竟在正午阳光下瑟瑟发抖。药铺里的鹿茸、肉苁蓉被抢购一空,但普通的温补之法难以奏效,正如《张氏医通》所警示:"小寒之寒,深入骨髓,若纯用温燥,反致虚火上炎,必须'温阳不燥,散寒解郁'。"

此时五运六气中寒水之气将尽,然"寒极生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