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寒气逆极阳气萌
大寒时节,北斗斗柄指向东北,太阳抵达黄经300°,是为二十四节气之终。《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大寒,十二月中。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此时节,天寒地坼,朔风如刀,然"物极必反",阳气已在冰封之下蓄势待发,正如《周易》"乾卦"之象——六爻皆阴,然阴极阳生,暗含"元亨利贞"的天道循环。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大寒,太阳寒水之气达到终极,然"寒气逆极,阳气将生",司天与在泉之气即将转换,形成"冰封阳气,欲脱未脱"的气运格局。人体若顺应天时,当借"阳气萌动"之势固护真元,正如《黄帝内经》言:"大寒阳气欲脱,当固涩收敛,勿使外泄。"藤茶性本凉润,然得武陵山地下潜阳之气,与酸涩药物配伍后能固脱敛阳,其含有的二氢杨梅素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多糖成分能调节免疫球蛋白,恰合大寒"固脱防脱"的天时之道,其藤蔓入冬后根茎膨大如鼎,髓部凝结如脂,暗合"固若金汤"之象。
第一章:大寒·寒气逆极藤茶固
第一部分:冰封气逆,阳气欲脱
大寒前三日,京城遭遇"寒逆"奇象:铅灰色云层压城,滴水成冰,连皇宫太和殿的铜鹤口中都结出冰柱,百姓纷纷患上"阳气欲脱"之症——轻则冷汗淋漓、气短息微,重则神昏肢厥、脉微欲绝,更有甚者出现"戴阳"之兆:面赤如妆、虚烦不宁却四肢厥冷。太医院统计,三日内接诊"阳脱危症"者达千余人,其中过半患者出现"汗出如油、舌卷囊缩"的症状,脉象多浮散无根,舌淡紫暗,正是典型的"寒气逆极,阳气外脱"之象。
皇宫内,嘉靖皇帝突现"脱阳"危象:冷汗自头面如珠滚落,四肢厥冷至肘膝,言语低微如蚊蚋,太医院急用参附汤急救,却因阳气暴脱而药难入口。御医们面如死灰,只见皇帝目合口开,手撒遗尿,此乃"阴阳离决"的濒死之兆,若不及时固脱,恐成千古憾事。
民间更是哀鸿遍野。胡同里的老妪晨起时发现老伴汗出如油,唤之不应;街头货郎在叫卖时突然仆倒,四肢厥冷。药铺里的人参、附子、龙骨被抢购一空,但普通的固脱之法难以奏效,正如《伤寒论》所警示:"大寒脱阳,如油尽灯枯,非单纯温补可救,必须'固脱为先,温补为后'。"
此时五运六气中寒水之气亢极,阳气被寒气逼迫欲脱,导致人体出现"真阳外越"的危重症机:肾阳虚衰则封藏失职,寒气逆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