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南山隐者踏云至,青囊藏得灵草根
暮春时节的午后,铅灰色的云层忽然裂开一道缝隙,几缕金光斜斜漏下,恰好照亮新郑宫门前的白玉桥。桥洞下的春水本在雨中泛着愁绪,此刻却被阳光镀上一层碎金,涟漪间似有万千星辰闪烁。就在这光影变幻之际,一个身着青衫的老者踏着桥面上的水洼走来,他的木屐踩在石板上,发出清越如叩玉的声响,与周遭内侍宫女的蹑足而行截然不同。
老者约莫七旬开外,头戴一顶竹编东坡帽,帽檐压得很低,遮住了半张脸,只露出一部银白如雪的长髯,垂在褪色的青衫前。他肩上背着个鼓鼓囊囊的青布囊,边角已磨得发亮,露出里面隐约的草茎;腰间系着一束不知名的草药,卵形叶片边缘微卷,叶脉呈淡紫色,随着他的步伐轻轻摇曳,竟有几点露珠从叶尖滚落,摔在青石板上碎成八瓣,散发出一缕极淡的清香,像是松林初醒时混杂着湿土的气息。
宫门守卫本欲阻拦,却在看清老者眼神的刹那怔住了——那双眼藏在帽檐阴影下,眸光却如古潭深水,明明是垂暮之年,却透着一股洞悉世事的清亮,仿佛能看透宫墙内的愁云。更奇的是,他走过之处,廊下积水竟悄然退去,连檐角滴落的雨珠都似被无形的力量引开,在他周身三尺之内形成一片干燥的地界。守卫对视一眼,竟不由自主地躬身让行,只觉此老绝非尘世凡人。
消息传到偏殿时,郑国公正对着案头堆积如山的参类长吁短叹。听闻有山野老者求见,他本想挥手打发,转念又想起“百草皆有灵,山野藏高人”的古训,遂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吩咐道:“引至偏殿,且看他有何话说。”
老者踏入偏殿时,殿中弥漫的浓烈参香竟似被一阵无形的清风吹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淡、更空灵的草木气息,像春夜山谷中弥漫的雾气,带着一丝若有似无的甜。他并未行繁复的君臣之礼,只是略一颔首,声音如击磬般清越:“老拙闻太子有疾,特来献上一味草茎,或可解大王之忧。”
郑国公抬眼望去,只见老者帽檐下的面容沟壑纵横,却不见半分衰颓之气,尤其是那双眼睛,在看向殿中太医时,竟让须发皆白的李太医莫名感到一阵心悸,仿佛自己毕生所学在他面前都成了童蒙之见。“先生从何而来?”郑国公沉声问道,目光落在他脚边那个破旧的青囊上。
“从南山来,”老者微微一笑,伸手摘下腰间的草药束,“此草生在南山阴坡的青石缝间,得春露秋霜滋养,吸日月精华成形。它不与松柏争高,不与桃李争艳,只在春寒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