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卷·白帝敛阴培根本(2)(第1页)

第四部分 梧桐叶落医道显,参草留芳传千秋

霜降前夜的溱洧河被铅灰色的雾幔笼罩,河面浮冰碰撞时发出玉器相击的轻响。百草堂前的梧桐树下,落叶积了三尺厚,每片叶子都卷成漏斗状,兜着未凝的白霜。三更梆子响过,姬昭在药圃整理参苗时,忽见东南方涌起五彩祥云,云中隐约有鹤鸣之声,待云雾散去,隐者已拄着玉如意立在参丛中,青衫上绣着的梧桐纹竟在夜色中泛着荧光。

“又逢秋霜,可知此参为何愈寒愈润?”隐者手中的玉如意顶端嵌着半黄半白的玉石,正是百草堂那株双色参的缩影。玉石上天然生着环状纹理,黄白交界处透着金红色的光晕,恰似溱洧河日落时的水纹。姬昭触到玉石的刹那,只觉一股清凉从掌心直贯肺腑,此前因熬制参膏而留下的喉间干痒瞬间化为津液,连指缝间都渗出淡淡的参香。

“太子参色分黄白,黄入脾土,白归肺金,恰合‘培土生金’之理。”隐者指向药圃中被霜打过的参株,那叶片虽已枯黄,却依然蜷曲着护住根茎,“你看它经霜不落,此乃‘敛阴而不闭,藏精而待发’。秋燥伤肺时用之,犹如以秋风扫落叶——风过而燥邪去,叶落而根本固,断不可学那猛火煎膏,反伤真元。”说罢,他以玉如意轻点参叶,枯黄的叶片竟渗出珠状的津液,在霜花上滚作一团,发出“滋滋”的化冰声。

忽然间,天空裂开一道金缝,细密的雨丝如熔金般落下。每滴雨丝触到太子参的叶片,便化作一枚寸许长的印章,印面刻着“金不换”三字,边缘环绕着梧桐叶纹样。药圃的守夜人目睹此景,见金雨过后,所有参株的根茎处都浮现出天然的环状纹,纹络深黄如蜜,在月光下流转着金属光泽。“此乃‘白帝赐印’,”隐者的声音渐渐飘远,“今后采参,需看此纹——一环为秋露,二环为秋霜,三环方得秋金之全气。”

郑国公得知此事,亲率百官至百草堂祭拜。当他触摸参株上的“白帝印”时,指腹传来温润的触感,竟似抚摸暖玉。他当即昭告天下,将“参梨膏”定为秋祭必备贡品,并命能工巧匠在百草堂立“秋燥医案”碑。碑成之日,有老药农献上一株带“三环白帝印”的太子参,那参须竟自然蜷成“敛阴培本”四字,惹得围观百姓纷纷叩拜。

数百年后,汴梁城的太医院藏有一部虫蛀的《本草新编》,其“太子参”条目下有朱笔批注:“郑地溱洧产参,秋采者佳。其根黄白相间,有天然环纹,俗谓‘白帝印’。与北沙参同用,如白帝持琉璃瓶,内贮秋露琼浆,润肺燥而不碍脾阳,此乃姬昭太子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