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本草笔记录奇珍 天人感应悟至理
夜漏三更,客店西厢房的窗纸上映着李时珍研墨的身影。松烟墨在古砚中化开时,水面竟浮起细小的草木纹路,恍若太子参的根须在墨汁里舒展。他提笔欲书,忽觉笔尖一沉,砚台里的墨汁自行聚成五行文字——"木"字如草茎挺秀,"火"字似药香升腾,"土"字若封土敦实,"金"字类根皮莹润,"水"字像汁液欲滴,这异象令他想起白日里山神所言"草木得五行之气而生"的真谛。
宣纸铺开时,边角的云纹竟化作真实的云雾,将"太子参"三字托起。李时珍刚写下"生金陵紫金山太子陵墓旁",纸面上的字迹便渗出微光,透过纸张在窗棂上投下根须状的影子,与窗外老梅的枝桠交错成《易经》中的"地天泰"卦象。更奇的是,当写到"味甘,性微温"时,砚台里的墨汁忽然变得甘甜可饮,舌尖轻触笔毫,竟尝到与太子参 identical 的清润之气,这分明是药物性味透过文字显化的天人感应。
"其根呈纺锤形,如小儿指掌,此乃禀少阳初生之气..."他写到此处,手中狼毫突然自行运笔,在旁侧画出幅经络图——太子参的主根对应任脉,侧根连着手太阴肺经与足太阴脾经,须根则如浮络般遍布全身。此时窗外紫金山方向腾起紫霞,透过窗纸在图谱上形成光点,恰是人体三百六十五个穴位的位置,原来这草的形态竟暗合人体经络系统,此乃"人身小宇宙,草木大天地"的实证。
写到五运六气时,砚台里的墨汁突然分成六股,分别呈现青、赤、黄、白、黑、紫六色。李时珍以指蘸墨,在纸侧画出本年气运图:"大运木,司天厥阴风木,在泉少阳相火",字迹刚落,纸上的木火二色便交融成焰,而太子参的图谱竟随之变换——根色转青为木运所化,断面泛黄是土气承之,这恰如《运气学说》中"木火刑金,土气承之"的制化之理。他忽然明白,为何今年采的太子参温性更显,原是天地气运在草木身上留下的烙印。
当写下"入脾、肺二经"时,案头的《黄帝内经》突然自动翻开,书页停在"脾为后天之本,肺为华盖"处,文字间竟渗出与太子参相同的清香味。更惊人的是,书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的段落下,纸面微微发烫,仿佛有股气流顺着文字游走,正是太子参补脾益肺的药效在古籍中显形。李时珍抚卷长叹:"古人诚不我欺,药物归经之说,实乃天地人三才相通之秘!"
写到药物七情时,他刚书"与黄芪相须",案头备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