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称与品种的历史演变:从“上党人参”到“防风党参”的嬗变
1. 东汉至明代:上党人参的文献定位与资源危机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首次明确“参,人参,草药,出上党”,这里的“参”特指五加科人参(Panax ginseng),因产于山西上党地区(今长治)而得名。唐代《唐新修本草》进一步描述其生长环境:“盖其山皆与太行连亘相接故也”,强调其地理关联性。然而,至明代,上党人参因过度采挖导致资源枯竭,《潞安府志》记载“今所出惟党参”,暗示传统五加科人参已被替代品取代。
2. 清代:名称分化与独立命名的完成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吴仪洛《本草从新》首次明确记载“党参”,并指出“真党参久已难得,肆中所市党参,种类甚多,皆不堪用。惟防风党参,性味和平足贵”。此处“防风党参”特指桔梗科植物,因其形态类似防风且根头有“狮子盘头”特征而得名。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进一步区分“上党人参”与“党参”,称后者“性平,味甘,无毒,健脾运,补肺气”,明确其功效差异。值得注意的是,《植物名实图考》(1848年)记载“党参,山西多产……根有白汁,秋开花如沙参”,从植物形态学角度确认了桔梗科党参的独立地位。
二、品种替代与临床应用的规范化进程
1. 形态特征与品种分化的关键标志
清代医家通过“狮子盘头”(根头部密集疣状突起)这一形态特征将桔梗科植物从伪充品中区分出来。《本草纲目拾遗》描述“根有狮子盘头者真,硬纹者伪也”,而《植物名实图考》更详细记载其根“长根至二三尺,蔓生,叶不对,节大如手指”,与现代党参形态高度吻合。这一特征成为品种鉴定的核心依据,完成了从“上党人参”到“防风党参”的品种替代。
2. 临床应用的逐步独立化
清代医案中,党参开始作为独立药材使用。程杏轩《杏轩医案》记载以党参配伍治疗脾虚证,如“脾胃虚弱,食少便溏,以党参、白术、茯苓同用”。此外,《肯堂医论》中的“坤元是保丹”虽提及“党参”,但早期仍可能指上党人参的替代品。至清代中后期,党参在《医宗金鉴》《温病条辨》等经典着作中频繁出现,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用党参配伍麦冬治疗气津两伤证,标志其临床应用的规范化。
三、现代定位的形成:从“防风党参”到《中国药典》的品种确立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