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赤帝司天暑气张 绿蔓承露化湿方
夏至三更,江南的稻田在雷雨中泛着青光。葎草的藤蔓从田埂攀上稻穗,叶片上的水珠折射出赤帝(火神)的旗幡——那是夏季特有的赤红色光晕,正如《礼记·月令》所记“仲夏之月,令会男女,奔者不禁”,草木在此时达到生长的极致,葎草亦吸足了夏火与湿土之气,叶片的锯齿间凝着半透明的“火晶”,那是阴阳相搏的精华。
药王孙思邈的青竹笠上滴落着黄梅雨,笠檐下露出一卷《太素》,书中“夏脉如钩”的批注旁,用朱砂描着葎草的形态。他行至太湖之畔,见渔船上晒着的葎草干藤在雨中竟微微发烫,恰似《天元玉册》所言“少阴君火主气,少阳相火司天,火气下临,肺气上从”——此季天地火气炽盛,人体若腠理不密,必致暑湿内侵,而葎草偏偏在此时疯长,正是天地降下的解暑良方。
第一回 赤日流金暑湿盛 太湖浪涌疰夏急
端午刚过,太湖沿岸的溽暑已如蒸笼。孙思邈踏过青石板桥,见桥头药铺挂着“消暑避瘟”的幌子,却有几个孩童趴在柜台上,面黄体瘦,舌苔白腻如浆糊,正是中医所言“疰夏”——每逢夏令,脾胃虚弱者受暑湿所侵,便会食欲不振、肢倦神疲,如被暑气“疰”住。
“先生救救我儿!”一位渔妇抱着孩子奔来,小儿双目半阖,额上敷着的棉布已被冷汗浸透。孙思邈摸其后颈,皮肤黏腻如涂油,再看手掌心,有散在的小红疹——此乃暑湿郁于肌表,兼夹热毒。他想起《黄帝内经》“夏伤于暑,秋必痎疟”,今岁火气过旺,湿土受灼,化为浊邪,如汤中油脂浮于表面,非轻清之剂不能化。
此时一阵南风掠过,吹得河岸葎草沙沙作响。孙思邈忽见渔妇围裙上沾着几根葎草须,叶片边缘焦枯,却在焦枯处生出新绿——此草遇火反荣,恰合“火能生土,土能养木”的玄机。他蹲下身,见葎草藤蔓上挂着的露珠并非圆形,而是棱角分明,如小小水晶剑,这正是“夏火炼金”的物象——火气虽盛,却被葎草的金性所制,化为利窍之器。
第二回 渔翁夜话护田秘 藤蔓晨露藏金机
渔妇引孙思邈至湖边草棚,见屋内晾着的葎草编成了席子,草席边缘垂着金色的绒毛。“这是祖上留下的法子,”渔翁从梁上取下一束葎草,“每逢夏至,采此草煎水,加一勺梅卤,给孩子擦身,能逼出皮肤下的‘暑毒’。”孙思邈接过草束,见茎秆上的倒刺在烛光下如鎏金,叶片背面布满细孔,似能呼吸天地之气。
“此草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