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水潜藏固坤舆 葎草归根续前缘(第1页)

楔子:玄冬闭藏万物蛰 紫根凝冰续前缘

冬至三更,呼伦贝尔草原笼罩在一片苍茫的夜色之中。凛冽的北风裹挟着碎玉般的雪粒,无情地击打着毡房,发出“簌簌”的声响。在这冰天雪地之下,葎草的根系如同古铜锁链,在冻土层下蜿蜒伸展,默默吸收着地下涌泉的氤氲热气。这股热气,正是冬水潜藏的精华。《周易·说卦传》有言:“坎为水,为隐伏”,此刻的葎草根,在严寒中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最得水性。其外皮呈深邃的紫色,犹如紫檀般高贵神秘;内里的肉质却白若羊脂,温润细腻,这一紫一白,恰恰暗合了“冬至一阳生”的微妙机锋,仿佛在严寒中孕育着新的生机。

药王孙思邈伫立在草原之上,毡帽檐下凝结的冰棱闪烁着寒光。他帽下的《太素》竹简上,“冬脉如营”的批注旁,新用朱砂绘制的葎草根形态栩栩如生,旁边还标注着“紫属坎水,白应肺金”。行至额尔古纳河畔,孙思邈看到篝火旁,牧民们正用铜刀剖开葎草根。紫色的根皮裂开瞬间,渗出的水珠在零下三十度的空气中,竟如活物般灵动地滚动。这神奇的景象,恰似“水中有火”,与《天元玉册》中所记载的“太阳寒水主气,厥阴风木司天,寒水之中有木火之生机”不谋而合,仿佛是大自然在严寒中展现的独特生命力。

第一回 朔风卷雪冷淋起 毡房老丈诉奇疾

腊八前日,白毛风肆虐草原,如同一头咆哮的巨兽,疯狂地掠过大地。远处的羊群在雪野中若隐若现,仿佛是白色海洋中的点点孤舟。孙思邈掀开毡房的门帘,一股刺骨的寒气扑面而来。毡房中央的羊皮垫上,躺着一位老牧民,他裹着三层厚厚的狐裘,却依然瑟瑟发抖,苍白的脸上满是痛苦之色。枕边的鹿皮尿袋里,盛着清长的尿液,表面已经结了一层薄冰。

“阿爷从立冬起便如此,”年轻牧民焦急地指着老丈,眼中满是担忧,“白日里尿频二十余回,子夜也要起卧七八次,尿色清冽如同融雪,腰肾冷得就像浸在寒冰之中,疼痛难忍。”孙思邈走上前去,握住老丈的手,指尖触碰到的肌肤冰凉如铁。他仔细观察老丈的舌体,发现舌体胖大,舌苔白滑,如同水苔一般。

孙思邈心中了然,这是典型的“冷淋”之症,根源在于肾阳虚衰。肾阳不足,无法蒸化水液,导致水湿向下流注。他不禁想起《黄帝内经》中“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记载,再结合今年太阳寒水主气,厥阴风木司天的气运,寒水凝滞,风木之气不得舒展,人体极易出现“肾火衰微,膀胱失约”的病症。这就如同江河被冰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