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勒草记·刺墙护古村(第1页)

楔子:瘴江南畔古村幽,绿刺藏机护土丘

岭南之南,瘴江如带,绕山穿谷而入海。江畔有村名“榕溪”,百十户人家依坡而居,屋前屋后多植榕树、荔枝,青石板路被常年雾雨润得发亮。此地属南离火地,夏长冬短,三季湿热,草木蒸腾着氤氲之气,既育出荔枝蜜般的甘美,亦藏着“瘴湿”之邪——春多雾,夏多暑,秋多霖,冬多湿,百姓常为“湿毒”所困,更兼山径崎岖,匪患不绝,日子如榕树下的青苔,总带着几分黏滞。

明万历年间,榕溪村已历三朝,村墙是夯土所筑,经百年风雨侵蚀,多处坍塌如豁牙。每到秋收,山匪便如饿狼下山,不仅掠走粮米,更因携带瘴气,留下“时疫”,村民染后多小便涩痛,腹胀如鼓,村医称之为“湿淋”,谓“邪从肌表入,郁于膀胱”。某年清明,一位云游道士拄杖入村,见村口石缝中丛生着一种带刺藤蔓,茎如青绳,刺似铜针,叶片在雾中泛着油光,忽然驻足道:“此草名勒,刺能御侮,性可祛湿,乃护村之灵也。”言罢飘然而去,只留下一捆种子,村民不知其故,却在那藤蔓的尖刺上,瞥见了护村与疗疾的双重玄机……

第一卷:山匪劫村愁云锁,青藤带刺显锋芒

(一)瘴江雾锁劫尘生

榕溪村的土墙上,至今留着刀砍斧凿的痕迹。那是天启二年深秋,“黑风寨”的山匪第三次来袭,彼时晚稻刚黄,匪首“独眼龙”带着二十余人,举着砍刀撞开虚掩的寨门,粮囤被翻得底朝天,连绣娘的丝线都被抢走。更可怖的是,匪众身上的汗臭与山林瘴气混在一起,三日后果然爆发“湿疫”,十户有八户人小便如米汤,孩童整夜哭闹。

(二)村老求仙遇道长

村老榕树公领着后生们在村口设坛祭拜,求山神庇佑。第七日清晨,雾尚未散,一位身着青布道袍的道长踏雾而来,背上药篓里插着几株带刺藤蔓。他指着村口石缝:“你们看这草,生于瘴湿之地,却能节节攀高,刺如铁针,不畏阴邪,此乃‘勒草’,金气所钟,能克木之乱(山匪如妄生之木),能破湿之郁(瘴气如湿土之淤)。”

(三)青藤沿墙织刺网

道长教村民:“取勒草种子,混以桐油拌过的草木灰,撒于墙根,每逢寅时(3-5点,木气萌动)浇水,让藤蔓顺墙而上。”村民半信半疑照做,不出半月,墙根竟冒出嫩黄芽尖,芽尖顶着细刺,如雏鸟啄食。道长解释:“寅时浇水,得木气助其生长,桐油灰得金气(草木灰属金),助其长刺,此乃‘金木相生’。”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