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丝坠露·乞巧草全传》(上卷)(第1页)

楔子:星河垂缕化青藤,露叶凝香助绣功

七夕的银河,是天上的绣绷。织女的云锦机,以日月为梭,星辰为线,织出的霞帔能映出人的心事。万历年间,吴县绣娘村的七夕夜,总弥漫着栀子花的甜香——少女们会在院心摆上绣绷、彩线、瓜果,对着银河拜织女,盼自己“眼如星子,手似流萤”。

这年七夕,村西的巧姑却有些心不在焉。她是村里最有天赋的绣娘,却被一桩心事缠扰:绣久了眼目干涩,针脚偶尔会歪;久坐绣绷,腰腹坠胀,小便时竟有些涩痛。夜半喂蚕时,她忽见篱笆上多了丛陌生藤蔓,藤茎如银丝缠绕,刺似银针倒竖,叶片五裂如绣出的花瓣,晨露凝在叶尖,折射出七彩光,像未收的丝线。

巧姑摘下片带露的叶子,贴在额头。一股清凉从眉心漫到眼底,干涩感消了大半;再用叶尖的露擦擦手指,原本有些僵硬的指尖,竟灵活了许多。天亮后,她绣的“鸳鸯戏荷”,针脚匀得像用尺子量过,连荷叶的脉络都根根分明。

老祖母见了,颤巍巍道:“这是织女的银丝所化啊。”她年轻时听太祖母说,织女曾将织布的“冰蚕丝”遗落人间,化为能助“乞巧”的灵草。从此,这草便叫“乞巧草”,每年七夕,绣娘村的少女们都要采带露的叶,盼得织女真传。却不知这藤蔓里,除了“乞巧”的灵性,更藏着清热明目、利湿通淋的医道玄机——就像最精美的绣品,总要经纬相济,明暗相衬。

第一卷:七夕星坠草初生,三案初显灵草功

吴县绣娘村的七夕,总飘着两种香——栀子花的甜香,和新煮的蚕茧香。少女们会在院心摆上描金绣绷、十二色丝线、时鲜瓜果,对着银河拜织女,盼自己“眼如秋水辨五色,手似春风穿七孔”。万历二十一年的这年七夕,却藏着几分愁绪。

村西的巧姑,年方十五,是村里最有灵气的绣娘,指尖拈针能绣出蝶翅的磷光,却被一桩心事缠扰:绣久了眼目干涩,像蒙了层雾,针脚偶尔会歪;久坐绣绷,腰腹坠胀,小便时竟有些涩痛,像有细沙堵着,医婆说是“湿热下注”,喝了几剂苦药也不见好。

夜半喂蚕时,巧姑忽见篱笆上多了丛陌生藤蔓。月光洒在上面,藤茎泛着银丝般的光泽,节间生着细刺,像绣针倒竖;叶片展作五裂,边缘带着锯齿,脉络如绣线走针;最奇的是叶尖凝着晨露,折射出七彩光,像未收的丝线。她摘下片带露的叶子,轻轻贴在额头。

一股清凉从眉心漫到眼底,干涩感消了大半;再用叶尖的露擦擦手指,原本有些僵硬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