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囊割淋记》(下卷)(第1页)

第五卷:四季观草辨性味,五运六气应藤功

华佗在柳溪渡住到了初夏,雨停了,淮河的水退去些,露出湿漉漉的滩涂。他每日清晨都去观察那片割淋草,看着它们从紫红嫩芽长成繁密藤蔓,渐渐摸清了这草的“脾气”——就像人有喜怒哀乐,草也随四季流转,藏着五运六气的玄机。

春芽:木气初动,疏肝利湿

清明刚过,割淋草冒出的嫩芽裹着细毛,紫红如胭脂,在晨露中微微颤动。华佗采了些嫩芽煎水,发现其味微苦带甘,不像老叶那般烈。他给村西的书生用,这书生因科举落第,整日唉声叹气,得了“气淋”,小便时涩滞不畅,胁肋胀得像塞了棉花。

“春芽得木气,能疏肝理气,”华佗一边煎药一边说,“你这气淋,是郁气堵了水道,就像河道被枯枝败叶拦住,得先把气理顺。”书生喝了三日芽水,竟在夜里大哭一场,哭完觉得胁肋松快了,小便也顺畅了许多,“像心里的疙瘩被泡软了,一捏就散。”

华佗在青囊笔记上画下春芽:“芽紫红,味微苦甘,性偏凉,能疏肝利湿,治气淋初起最宜。木主疏泄,春芽得天地生发之气,与肝气相应,此乃‘天人同气’之理。”

夏叶:火气鼎盛,破淤通淋


夏至的日头毒得能晒化河滩的泥,割淋草的叶片绿得发亮,边缘锯齿锋利如小刀,茎上的刺硬得能划破麻布。华佗摘下一片,指尖被刺扎了下,渗出血珠,他却笑了——这草攒足了火气,药效定是最烈的。

他用夏叶给王老五巩固疗效,还加了些栀子,“夏叶苦寒,栀子泻火,像两把火把,能烧尽深藏的湿热。”王老五喝了,排出些淡黄色的浊物,“尿的时候,像有股热流顺着尿道走,把剩下的‘渣子’全冲出去了。”连撑船时的号子,都比从前响亮三分。

有个跑江湖的镖师,在柳溪渡歇脚时犯了血淋,痛得拔刀要自残,被华佗拦住。用夏叶配黄连煎水,镖师喝了一盏茶的功夫,就痛减了,“这药够劲!像给五脏六腑洗了个热水澡,烫得舒服!”三日后痊愈,他留下一锭银子,说要给割淋草立块碑。

华佗记:“夏叶浓绿,味苦性寒,泻火通淋之力最盛,治湿热壅盛的血淋如神。火气通于心,夏叶得火运之气,能清心包络之火,下传膀胱,故能通淋止血。”

秋藤:金气肃杀,坚韧通淋

秋分的风带着凉意,吹得割淋草的藤茎越来越坚韧,绕着柳树缠了三圈,断口的汁液黏稠如胶,能拉出细丝。华佗割了段老藤,晒干切段,发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