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霞坠崖记:金钗仙草济世缘》
下卷:凡尘扎根,药脉永续
第五回 天规难违谪凡尘,崖畔生根续药缘
云端天兵踏雷而至,紫菀知天命难违,对李伯叹曰:“吾本瑶池仙姝,因私传仙草触天条,今当受罚。然此草济世之责,需托于尔等。”言毕,化作一道紫虹,坠向当初发现石斛的悬崖。刹那间,崖石崩裂,紫虹入土,原地竟生出一片紫皮石斛,茎更紫,叶更翠,花苞含露,似带泪痕。
村民见状,跪拜于地,称此为“紫菀仙子化身”,遂将此崖命名“紫霞崖”。李伯谨记仙子嘱托,依“秋收冬藏”之律,于霜降后(津液内敛,药性最足)组织村民采石斛,教之“三不采”:未满三年者不采(生长期不足,药力未足),开花结果期不采(耗损元气,影响来年生发),阴雨天不采(湿气过重,易霉变)。
采得之石斛,李伯依紫菀所授,分“三法”炮制:鲜品浸入米酒三日(酒性温,制其凉性,助入血分),用于跌打损伤;干品与麦冬同蒸(相须为用,滋阴之力倍增),治肺燥干咳;老茎与枸杞共炙(枸杞补肝肾,石斛滋肺胃,水火既济),疗腰膝酸软。次年冬,村中张翁患“肺痨”,咳嗽痰中带血,潮热盗汗,形销骨立。李伯以酒制石斛五钱,配百合、生地各三钱,煎服月余,潮热渐退,血痰止,至春末已能下田劳作。
村民皆叹:“仙子虽去,仙草仍在,此乃天地垂怜。”李伯遂在崖边筑“紫霞庐”,将炮制法、配伍方刻于竹片,悬于庐中,供后人观习。竹片之首刻曰:“草木有灵,应顺天时;用药如用兵,当合阴阳。”
第六回 冬藏春生循天道,五味调和治虚劳
紫霞崖下的石斛,经冬雪滋养,春来更盛。第三年,保山遇“水运太过”(五运之一),冬雪连绵,寒邪过盛;又逢“太阴湿土”在泉(六气之一),春多阴雨,百姓多患“虚劳”:畏寒肢冷(阳虚)与口干咽燥(阴虚)并见,倦怠乏力,食少便溏。
李伯之子李明,已习得药术,见邻村王二郎患此证,脉沉细而数(阴阳两虚之象),叹曰:“此乃‘寒邪伤阳,湿邪耗阴’,需温阳不伤阴,滋阴不碍阳。”遂取陈放三年的干石斛(经冬藏后,凉性渐缓)五钱,配附子三钱(炮炙去毒,温阳)、白术三钱(健脾祛湿),共煎。方中石斛甘凉滋阴,附子辛热补阳,二者“相畏”(石斛制附子之燥,附子制石斛之寒),恰合“阴阳相济”之理。
王二郎服药五日,畏寒减;半月后,口干消,能食粥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