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天宝·处暑卷:》
节气楔子
“处暑七月中,鹰乃祭鸟,天地始肃,禾乃登。此时暑气渐敛,燥气日盛,犹存残湿,致津液暗耗,上则口鼻燥裂,中则脘痞不饥,下则肠燥便秘,治当滋阴润燥,清暑化湿,忌燥烈伤阴。”
——《医宗金鉴·秋燥论》
第一章 肃杀初现·燥湿交加的病机新解
一、残暑与燥邪的拉锯战
处暑前五日,申时初刻,岐黄医馆的铜壶滴漏声显得格外清脆。阿远捧着《温热论》扇风,见师父正对着药圃中半枯的藿香沉思——叶片边缘焦褐如烫痕,却又沾着未干的晨露,恰似处暑“上燥下湿”的微观写照。
“处暑者,‘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岐黄以指尖弹落叶片上的露珠,“然暑气虽止,余湿犹存,与秋燥相搏,如油入面,难解难分。”他翻开《临证指南医案》,指节敲在“燥夹湿”三字上,“叶天士云‘燥证难辨,湿盛者多兼燥,燥甚者每夹湿’,此时节治燥需防碍湿,治湿需防伤津。”
阿远望着药圃中交错的灌溉沟渠,恍悟:“就像这沟渠,既要排水防涝,又要保水润燥,对吧?”岐黄点头:“人体亦然。脾主运化水湿,肺主输布津液,处暑燥湿交加,最易致脾不化湿、肺失润降,形成‘上燥中湿下干’之局。”
忽闻街尾传来争吵声,见一老汉揪着米店老板理论:“你这米缸生虫,卖的米都带碎屑!”老汉舌红少津,口角皲裂,却又脘腹胀满,舌苔白腻——此乃燥湿互结,上燥中湿之象。
二、医理探微:津液的「三焦危机」
酉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麦冬的甜香,岐黄正在调配增液汤。他取玄参、麦冬、生地各30g,逐一讲解:“此乃‘增水行舟’之法,玄参咸寒润燥,麦冬甘寒生津,生地滋阴养血,专解肠燥便秘。”
阿远见方中加了茯苓、陈皮,疑惑道:“润燥为何用健脾药?”岐黄捻动陈皮:“处暑燥邪伤津,却每多脾虚湿滞,故需‘润燥不忘祛湿’。茯苓渗湿,陈皮理气,使补而不滞,正如《温病条辨》治燥‘大忌苦燥’之训。”
他取出《脾胃论》竹简,指读“津不足而燥”篇:“李东垣云‘脾湿盛则津液不足’,今人多知秋燥需润,却不知湿阻脾阳,津液难以上承。去年治一农妇,秋日口干欲饮,却饮后胃胀,用三仁汤合益胃汤,竟愈。”
第二章 燥湿急症·从皲裂到闭结的辨证论治
一、老汉唇裂:米缸边的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