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的名家,名方,代表方剂(第1页)

麻黄作为中医“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的核心药物,历代名家基于其核心功效,结合临床实践创制了诸多经典方剂,这些方剂既体现了麻黄的核心作用,也融入了名家的学术思想。以下选取6位代表性名家及其8首经典名方,从方剂组成、功效、主治及麻黄的作用进行解析:

一、汉代·张仲景(医圣)——奠定麻黄方剂的“病机-配伍”范式

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创制的麻黄方剂,是后世应用麻黄的“标准模板”,核心是“紧扣病机、配伍精准”。

1. 麻黄汤(《伤寒论》)

- 组成:麻黄9g(去节)、桂枝6g(去皮)、杏仁6g(去皮尖)、炙甘草3g。

- 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 主治:太阳伤寒证(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脉浮紧。

- 麻黄的作用:

方中麻黄为君药,辛温发汗以散风寒之邪(针对“无汗”),宣发肺气以平咳喘(针对“喘”),同时通过发汗疏通肌表气血,缓解“头身疼痛”。配伍桂枝(臣药)增强麻黄发汗之力(“麻黄得桂枝,一发其汗”),杏仁(佐药)降肺气助麻黄平喘,炙甘草(使药)调和诸药,缓麻黄之燥烈。

- 名家思路:张仲景强调“麻黄汤为太阳表实无汗专方”,必见“无汗、脉浮紧”,体现“发汗解表”中麻黄“开腠理、散风寒”的核心作用,且明确“中病即止”,避免过汗伤津。

2. 小青龙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 组成:麻黄9g、芍药9g、细辛6g、干姜6g、炙甘草6g、桂枝9g、五味子6g、半夏9g(洗)。

- 功效: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 主治:外寒里饮证——恶寒发热,无汗,喘咳,痰多而稀,胸痞,或干呕,或痰饮喘咳(如支饮、溢饮)。

- 麻黄的作用:

麻黄为君药,辛温解表以散外寒(针对“恶寒无汗”),宣肺平喘以通肺气之郁(针对“喘咳”)。配伍细辛、干姜(臣药)温肺化饮(针对“痰多清稀”),桂枝助麻黄解表,芍药、五味子敛肺止咳(防麻黄、细辛温散太过伤肺),半夏化痰,甘草调和。

- 名家思路:体现“表里同治”——麻黄散外寒、宣肺气,与温化里饮药配合,解决“外寒束表、肺气郁闭、寒饮内停”的复合病机,是麻黄“解表”与“宣肺”功效结合的典范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