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季:霜降·气肃凝霜藤茶固(第1页)

《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气肃凝霜气运藏

霜降时节,北斗斗柄指向西南,太阳抵达黄经210°,是为秋末冬初的转折。《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云:"霜降,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此时节,朔风劲吹,白霜遍野,草木凋零,正如《逸周书》所言:"霜降之日,豺乃祭兽,草木黄落,蛰虫咸俯。"

在五运六气理论中,嘉靖七年戊子岁霜降,太阳寒水之气渐盛,燥金之气彻底退去,形成"阳气潜藏,寒气凝结"的气运格局。霜为阴气所凝,其性肃杀,易致"阳气外泄,卫外不固"之症。《黄帝内经》言:"秋冬养阴,封藏为本。"此时养生,当取"固涩敛阳,封藏精气"之法。藤茶性本凉润,然得武陵山霜天阳气,与固涩药物配伍后能敛散固精,其含有的黄酮类成分可增强免疫屏障,多糖物质能调节自主神经,恰合霜降"固护阳气"的天时之道,其藤蔓经霜后韧性更强,如铠甲护阳,暗合封藏之理。

第一章:霜降·气肃凝霜藤茶固

第一部分:霜凝大地,阳气外泄

霜降前三日,京城迎来初霜。那霜似碎玉铺地,清晨推门可见庭院中的石桌石凳皆披银甲,呼出的白气瞬间在眉睫凝结成霜。街头巷尾,患"阳气外泄"者激增——轻则自汗不止、动则气喘,重则畏寒肢冷、夜尿频多,更有甚者出现"脱阳"之兆:面色苍白、冷汗如珠。太医院统计,三日内接诊"卫阳不固"者达七百余人,其中过半患者出现"昼则自汗、夜则盗汗"的症状,脉象多浮虚,舌淡苔白,正是典型的"阳气不固,精气外泄"之象。

皇宫内,嘉靖皇帝晨起时发现龙袍内衬被冷汗浸透,稍一活动便气喘吁吁,更兼夜尿频多,一夜需起夜五六次。太医院急用牡蛎散固表止汗,却因方中收敛过甚,导致皇帝胸闷憋气。御医们面面相觑,只见皇帝面色晄白,寸口脉浮大而空,此乃"卫气不固,阳气外泄"的危症,若不及时固涩,恐致"阳气暴脱"。

民间更是乱象丛生。胡同里的老妇人霜降晨起后发现被褥全湿,连枕头都能拧出水来;街头货郎每走百步便需解溲,甚至不敢远离茅厕。药铺里的黄芪、白术、牡蛎被抢购一空,但普通的固涩之法难以奏效,正如《医学衷中参西录》所警示:"霜降之寒,易伤卫阳,若纯用收敛,反碍气机,必须'固涩兼施,温阳敛阴'。"

此时五运六气中寒水之气强盛,司天与在泉之气均主收藏,导致人体阳气易随寒气外泄,形成"阳虚不固,阴液失摄"的复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