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玄真记:黑参启灵录》终章(第1页)

《神农本草玄真记:黑参启灵录》

终章 玄参济世传千古

楔子:千年玄脉贯古今

自神农氏得玄参于括苍,姜玄炼药于四季,光阴流转已逾千年。括苍山顶的玄参种子,随山风落入浙东沃野,在金衢盆地、四明山麓生根发芽,历经东汉的雾霭、唐宋的烟雨、明清的霜华,终成“浙八味”之冠。如今浙东药农仍传:“玄参黑根通天地,得神农赭鞭之泽,吸浙东山水之灵。”每当秋分采收,黑根出土时,土壤中犹有金纹闪烁,恰似当年金井遗泽。正是:

赭鞭遗泽润八闽,玄参黑根贯古今。

浙东千年传药韵,犹闻神农踏云音。

第一部分:东汉肇始种玄根

东汉年间,天台山炼丹道士得姜玄丹经残页,于浙东鄞县试种玄参。初时根细如指,色灰无泽,道士依经中“金井汲水,秋露滋养”之法,引山涧清泉灌溉,以含腐殖质的黑土培壅,三年后根块肥硕如儿臂,色黑如漆。某日采收时,忽有黑羽神鸟衔朱砂落于根上,从此鄞县玄参中心皆有朱砂点,“此乃神农赐福,玄参得火精。”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载:“浙东玄参,根有朱砂点,功胜他处。”时人发现玄参配伍甘草、桔梗,可治“喉痹肿痛”,遂有“玄参甘桔汤”流传。药农王翁曾见:“霜降后采玄参,根块遇霜即冒白气,如神农炼丹时的凉雾,入口甘苦,恰合‘水火既济’。”此风渐盛,浙东遂成玄参道地药材产区。

第二部分:唐宋方书立玄功

唐宋时期,玄参入药日盛。孙思邈《千金要方》记“玄参煎”治“骨蒸劳热”,取浙东玄参与麦冬、生地共煎,“服后如饮甘露,热从足下散”。杭州药商陈太乙沿运河贩药,见北方医家多用玄参治“心火旺而肾水亏”,遂改良炮制法:“蒸晒九次,黑根透红,能引火归元。”

苏轼任杭州知州时,曾患“目赤肿痛,口舌生疮”,得浙东医僧赠玄参菊花茶,饮后赞曰:“黑根似玉火中求,菊瓣如金露下收。一碗能清三焦热,方知浙药赛珍馐。”此诗刻于杭州药局,至今犹存。唐《新修本草》更将浙东玄参列为“道地之上品”,谓其“得金气最厚,故能制火而滋水”。

第三部分:明清典册载玄奇

明代李时珍着《本草纲目》,特赴浙东考察玄参,见药农于“秋分后,俟叶枯挖根,去芦须,曝干”,记曰:“浙东玄参,皮黑肉红,味甘微苦,性微寒,入肾经,能滋阴降火,解斑毒,利咽喉。”他在鄞县目睹“增液汤”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