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柏仙踪:二十四节气医道传奇》
第十六回 秋分·
第一折·雷始收声处寒湿困
秋分前三日,中原农田笼罩在铅灰色的雾气中,如被倒扣的铁锅。本该在霜降后蛰伏的虫蚁,竟提前钻入土中,留下无数细小的孔洞,如人体脾肾的虚损之象。稻田里的稻穗低垂,谷粒空瘪,稻杆上凝结着白色的霜状物,轻轻触碰便碎成粉末——此乃“寒湿困脾,火不暖土”的异象,恰如《景岳全书》所言“泄泻不愈,必自太阴传于少阴,盖脾主湿,肾主寒,湿寒相搏,遂成五更泄泻”。
六十三岁的老农李富贵蹲在田埂上,双手按着腹部呻吟,他的腹痛如绞,喜温喜按,大便溏薄如水,完谷不化,每日五更时分必被腹痛唤醒,此乃典型的“五更泄泻”(鸡鸣泻)。他的面色萎黄如枯叶,口唇淡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白腻如水苔,脉沉细无力,尺脉尤甚,此乃“脾肾阳虚,寒湿内盛”之重症。更恼人的是,他的腰膝冷痛如冰,得热则舒,遇寒加重,此乃“肾阳不足,寒湿痹阻”的表现。
十八岁的村女秀兰坐在门槛上,捧着姜汤发抖,她的月经延期十日,经血暗黑夹血块,小腹冷痛如坠冰窟,得暖水袋热敷稍缓。细查其舌,舌质淡暗,苔白润,脉沉迟,此乃“寒湿凝滞胞宫,脾肾阳气不足”之候。秀兰的双手常年冰凉,即便夏日也需戴棉手套,此乃“阳虚不达四末”的征象。
柏娘踏着湿润的田埂而来,足下的泥土黏腻如膏,每一步都留下深深的脚印,脚印中渗出清水,如脾湿外显。她鬓边的黄柏叶呈暗黄色,叶脉间凝结着白色的霜晶,恰似脾肾寒湿的外显。伸手轻触稻杆,杆上的霜状物竟化作水珠,在指尖聚成“寒”“湿”二字,转瞬又凝结成冰。“太阴湿土主气,阳明燥金客气,湿盛则阳微,燥胜则气凝,如油入面,难解难分。”她取出通灵根,根须上的黄色(土)与黑色(水)纹路如冰冻的河流,渗出浑浊的液体,“脾属土,主运化;肾属水,主温煦。今土虚水寒,致‘火不生土,土不制水’,需以黄柏清热燥湿,补骨脂温肾助阳,肉豆蔻温脾止泻。”
第二折·蛰虫坯户遇农叟
晨雾中,一位身着褐色粗布衫的老农从稻田深处走来,肩上扛着耧车,车斗里装着炒黄柏、补骨脂、肉豆蔻,每一味药材都沾染着新鲜的泥土。他的衣襟上绣着麦穗与鹿角的纹样,腰间悬挂的葫芦上刻着“四神丸”三字,葫芦盖以黄柏木制成,刻着“温肾暖脾”的符篆。“柏娘可是为寒湿之困而来?”老农开口,声音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