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困脾暑湿盛(第1页)

《岐黄天宝·小满卷:》

节气楔子

“小满四月中,苦菜秀,蘼草死,麦秋至。此时天地如蒸,湿热交蒸,脾土受困,清阳不升则泄泻,浊阴不降则黄疸,湿毒外渍则湿疹。治当清热利湿以祛标,醒脾化浊以固本,忌滋腻助湿、苦寒伤阳。”

——《脾胃论·湿热病篇》《温热经纬·薛氏湿热论》《千金方·湿痹论》

第一章 湿热困脾·土壅木郁的病机探微

一、苦菜成秀:湿热熏蒸的自然隐喻

小满前三日,辰时初刻,岐黄医馆后园的苦菜长势繁茂,叶片却挂着水珠,茎秆布满霉斑——此乃湿热困脾的天然镜像。岐黄掐断苦菜茎,见汁液浑浊如痰湿,喟叹:“《诗经》云‘采苦采苦,首阳之下’,苦菜禀湿热之气而生,恰如脾土受困,湿热内蕴。”

阿远望着药圃中烂根的薏米,表皮起泡流水,恍悟:“薏米本可祛湿,却因湿热过盛反受其害,恰似脾虚者湿浊反受其害,恰似脾虚者湿浊愈盛。”岐黄点头:“脾主运化水湿,湿热交蒸则脾失健运,如《临证指南医案》所言‘湿得热而愈横,热因湿而愈炽’,需清热与利湿并行。”

忽闻邻田传来农妇的呻吟声,见其扶着腰蹲在稻田边,面色萎黄,舌苔黄腻——此为湿热困脾,清阳不升之象。

二、医理玄机:湿热的「胶着循环」

巳时初刻,医馆后堂飘着茵陈的清香,岐黄正在调配茵陈蒿汤。他取茵陈、栀子、大黄,逐一讲解:“茵陈清热利湿退黄,栀子清三焦之火,大黄通腑泻热,此乃‘湿热同治,前后分消’之法。”

阿远见方中加了茯苓、白术,疑惑道:“清热为何用健脾药?”岐黄捻动茯苓:“湿热困脾,脾失健运,茯苓、白术健脾助运,防苦寒伤脾,此乃‘治湿需顾本’之理。”

他展开《温热论》竹简,指读“脾瘅”篇:“叶天士云‘湿胜则阳微’,然小满之湿多兼热,需清热而不伤阳,利湿而不伤阴。去年治一茶农,小满后身目俱黄,用茵陈蒿汤合五苓散,茵陈用量至60g,三剂后黄退,此乃‘重用茵陈,直折其势’之验。”

第二章 湿热急症·从泻痢到湿疹的阶梯论治

一、农妇黄疸:稻田里的湿热熏蒸

巳时正,农妇被抬入医馆,身目俱黄如橘色,发热口渴,舌苔黄腻,脉滑数。岐黄辨证为阳黄(湿热黄疸),以茵陈蒿汤合甘露消毒丹加减:茵陈60g(先煎)、栀子15g、大黄9g(后下)、藿香12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