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季:小暑·暑湿困脾藤茶解(第1页)

《藤茶仙记:武陵灵草传》

楔子:湿土困脾气运缠

小暑时节,北斗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05°。此时节,暑气蒸腾,雨水沛然,天地间形成"暑湿交蒸"的气候特征,恰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云:"小暑,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然戊子年五运火运太过,司天少阴君火叠加,使小暑之热更甚,兼之在泉阳明燥金尚未制化,导致湿气与热气胶结,形成"湿热困脾"的复杂病机。

在中医理论中,脾主运化水湿,喜燥恶湿。小暑湿热之邪最易困阻脾土,导致运化失常,出现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肢体困重、大便黏滞等症。《黄帝内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此时养生,当以清热利湿、健脾和中为要。藤茶性凉味甘苦,入脾经后能清热而不碍湿,利湿而不伤脾,其含有的二氢杨梅素可促进胆汁分泌,增强脾胃运化功能,多糖成分能调节肠道菌群,恰合小暑"祛湿健脾"的养生需求。

第一章:小暑·暑湿困脾藤茶解

第一部分:溽暑熏蒸,脾土受困

小暑刚至,京城便被一股黏腻的暑湿之气笼罩。连绵的阴雨过后,烈日照耀着湿漉漉的青石板路,水汽裹挟着尘土升腾而起,形成一层无形的湿热屏障。街头巷尾,随处可见面色萎黄、精神萎靡的百姓,他们或捂着肚子蹲在墙角,或有气无力地靠在门边,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酸腐的气味。

皇宫内,嘉靖皇帝也感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每日进膳不过少许,还时常伴有恶心欲吐之感。太医院诊脉后,称其"湿浊困脾,清阳不升",只见皇帝舌苔白腻厚浊,脉象濡缓,正是典型的"暑湿困脾"之象。此前夏至用的藤茶养阴方虽好,但面对小暑的暑湿之邪,却有些力不从心,这让御医们再次陷入困境。

民间更是苦不堪言。由于湿热之邪黏腻难解,许多百姓患上了"注夏"之症,表现为全身乏力、不思饮食、大便溏泄,甚至出现黄疸、水肿等重症。药铺里的茯苓、薏苡仁、陈皮等祛湿药材被抢购一空,但普通的健脾祛湿之法难以奏效,正如《温病条辨》所警示的:"暑湿之邪,如油入面,非轻易可解。"

此时五运六气中火运太过与司天君火的影响仍在持续,而太阴湿土当令,形成"热蒸湿动"的局面。人体的脾胃之气本在长夏最易受损,加上今年的特殊气运,导致暑湿之邪更加猖獗,普通的治疗方法难以撼动。

第二部分:土司问诊,病机洞见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