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晚记得,原主的记忆里,花岗村算是贫困村子里比较好的了。
因为人口数量多,劳动力高,村子的运转要比好些山里的贫困村好很多。
但没想到,即便好,也依然是贫穷的。
仍然有不少人家户交不上学费,纳不了农业税。
甚至因为人口多,吃饭都成问题。
从前就总是听爸妈说,他们那个年代,饿死的不在少数。
父母生很多很多个小孩儿,并不是为了养儿,是为了防老。
为了家里的劳动力更多一些,农业收成更高一些。
但是人口多,也就意味着吃饭的嘴巴多。
那时候哪儿有那么多粮食吃的?
所以就演变成了,小孩儿有很多,但是很多父母只管生不管养。
能活下来就活,活不下来再生一个就是了。
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粮食供应不上,国家开展计划生育政策。
俞晚从来只是在父母的嘴巴里听说过。
真切的见到,感受到,还是让她有些感慨。
“我现在也不想学校能有什么收入了。只要能正常的办下去,能让孩子们都能读书就行了。
咱们国家现在需要的知识分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
总不能让孩子们和他们的父辈一样,都在地里刨食一辈子吧?”
不得不说,马校长是个很好的校长。
原主的记忆里,马校长并不是花岗村的土著民。
是知青下乡来到花岗村的。
兴许是读书人百废待新的豪情。
也兴许是拥有道德和良心的他不忍心看花岗村的孩子那么可怜。
于是马校长留在了花岗村,在花岗小学任教,和花岗村民成家。
一留就是几十年,从一个数学老师,留成了花岗小学在任时间最长的校长。
俞晚有些感慨。
安慰马校长:“校长,未来咱们国家会人才如云,会全民小康,会有义务教育的。都会好的。”
马校长只当俞晚是安慰之际,并没当真。
“这是我们教学人员的毕生所求。希望如此吧。”
“我带你们去村子里的广播室看看吧。在三楼。”
三人跟着校长走到唯一的楼梯口。
还没上楼,侧边传来一声男声。
“小晚?”
俞晚下意识的回
(本章节未完结,点击下一页翻页继续阅读)